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生活在都市,就是你吸進我呼出的氣,我吸進你呼出的氣……。”當你難舍城市繁華的熱土,當你期盼自己夢想和希冀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一步步實現時……靜下心時,你是否也會感到周圍如刀光劍影般的棟棟樓宇壓得喘不過氣來,被悶熱污濁的空氣嗆得幾乎窒息,被奔馳往來的車流,摩肩接踵的人流折騰得眼花繚亂,思緒永遠處于紛亂狀態……
這時候的你,自然會油然而生一種逃離都市,尋找一塊能夠舒緩身心,減緩壓力的清靜之地,仍然會向往一片沒有喧囂,遠離煙塵的田園風景,可是站在市中心舉目望去,竟會產生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人海密布的街市如何能尋覓這閑適悠靜的旖旎風光呢……
這天,在朋友的導引下,我們來到了赤沙涌,眼前的景色令人眼前一亮,就在這離市中心約40多公里的位置,竟然有這么一片景色優美、風光宜人、荷塘月影的田園風光,令我迷醉、流連忘返,依依難舍……
赤沙涌,位于海珠區中部,北與黃埔涌連接,南接石榴崗河,整條河涌南起沙涌水閘,北至滘口水閘,全長2.5公里,景觀綠化,沿河休閑綠道,有排水涵洞4座,親水平臺2座,景觀橋一座,每300米布置親水步階一座.環境幽靜,是省級綠化走廊。
北邊連接的黃埔涌位于海珠區東北部,北為琶州島,南為萬畝果園,毗鄰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呈西北~東南走向。連接珠江前后航道,全長7.8公里,其自然景觀也非常怡人。
南邊相接的石榴崗河,則位于海珠區中部,主河道長5.7公里,兩岸景觀綠化,新建沿河綠道,并設置了荷花池,龍舟碼頭及親水平臺等。
毗鄰赤沙涌的還聳立省級保護文物赤崗塔和琶州塔。赤崗塔位于廣州大橋東南面的新市頭,此塔興建于明萬歷四十七(1619年),地處赤崗,故名赤崗塔,是廣州市區現存的古塔之一,此塔與佛教舍利塔造型相似,為八角樓閣式青磚塔,塔高50多米,是明代建筑中較具特色的。琶州塔位于海珠區新港東路,此塔為八角形樓閣式,青磚砌筑,外觀9級,內分17層,高50余米,是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有“琶州砥拄”之美譽。
再稍遠一些,位于海心沙島的則是新近建造不久的海心塔——廣州塔,海拔600米,為國內第一高塔,又因此塔亭亭玉立,夜景絢麗迷人,人們又喜稱為“小蠻腰”。
如果說赤沙涌是一塊晶瑩的碧玉的話,那么海心塔就象是位“海珠女神”,而赤崗塔和琶州塔這古稱為“風水雙塔”的古塔,更象是“海珠女神”的忠實雄偉的侍衛,默默而忠誠地守衛著赤沙涌這塊自然的人間美玉。
在這個初冬的清晨,我緩緩地向赤沙涌走去……赤沙涌,右鄰是海軍基地,左邊則是街市樓宇,但你卻發現在這鬧市之中,赤沙涌就在林木掩映下向你豁然伸展,逶迤流淌的河面象一塊碧綠的翡翠在陽光下散發著溫潤的光芒,河面倒映著各式各樣形態別致的植物則象美玉身上的奇妙的斑紋,訴說著她們每一個不同的故事和傳說,歡快的魚兒變換著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姿式在游戈,河面上覓食的水鳥在自由自在地飛翔,偶爾也會相聚吱吱喳喳地和同伴傾訴一下心聲。河道極目處,是和黃埔涌、石榴崗河的匯聚處,江水流長。日夜詠唱,就像一個年輕的母親,在深情輕吟著古老的歌謠,辛勤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的兒女……;又像是一個勇敢的舞者,在白天黑夜,日月星辰下不倦地起舞,把他對生活的期盼和激情,對未來的向往和信念通過瀟灑的舞姿、豪邁的歌聲灑遍江河,流傳四方……
可誰曾想到,現在這道清澈的河水以前是污臭不堪,蠅蟲滋生的河涌,行人經過掩鼻而逃,周圍的生態環境惡濁不堪。在2010年5月15日結束的整治河涌工程完成后,才有了現在這樣美好的景象。赤沙涌的整治工程包括河涌清淤,植草護坡,改善水環境,景觀綠化周邊環境等,現在的赤沙涌,預期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排澇設計標準達20年一遇暴雨24小時排干不成災,堤防級別為四級,并改善了河涌的水質。
沿著河道逶迤前行的則是一條幽靜的林蔭道,林蔭道旁是一條長長雪白色的石筑護堤,顯得端莊素雅,遠遠望去,尤如一位白衣少女在輕舞曳地水袖,把人們引入這圖畫般的仙境;林蔭道的左側卻是另一番景象,簇簇翠綠的植物,迎風招搖的芭焦,翠綠的鴨腳木、果樹以及許多許多不知名的亞熱帶植物和花兒,組成了一道道綠色的天然屏障,佑護這片凈土,使這里不受塵煙的紛擾……我走在這條潔凈幽靜的林蔭道上,盡管已是初冬,可陽光仍是這般燦爛,天空仍是這樣蔚藍,我竟然有一種置身春天的感覺“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南宋詩人僧志南的詩句竟然脫口而出,其實不必找唐詩宋詞里的語句,就在此處,我們也能尋到嶺南先人的好詩句,在東吳時期,便有一位才貌雙全,名謂張喬的年輕女詩人(年僅十九歲便卒去),留下了一首優美的詩篇,她在一次與當時的南國名士同游此地,登臨琶州塔后即賦詠道“茲峰何玉立,煙色繞蒼茫,漁艇散城市,人家為水鄉,穿云浮遠樹,飛鳥極斜陽,遙浦澄如海,禪燈發夜光”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一座近水的平臺,寬有近十米,長也有十多米,用淡青色的階面鋪就,微風吹過,一陣花木扶疏間摻雜? ? ? 著水的清香……一對年青的戀人相偎而立卻悄然無語……平添了一份溫馨的甜蜜……往前再走不遠就是一座用原木筑造的景觀橋,呈拱橋狀,橫跨連接黃埔涌和石榴崗河的主河道上,顯得玲瓏別致,卻又天然渾成,不知怎地,竟使我想起蘇州的園林,此處的景觀雖不及蘇州留園等庭院式園林的小巧精致,卻也舒展大氣,另顯一番飄逸脫塵,流轉悠閑之景象,拱橋的另一邊是一處花木扶疏的綠洲,細細望去,林木掩映下竟然是潺潺的溪流,無聲無息地百轉千廻,不知奔向何方……因為此處草木的繁盛蔽遮了陽光,陡然間生出陣陣蔭涼,不知不覺間,我仿佛來到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的世界,呈身于“桃花源”的奇妙世界里;是啊,當年陶先生所描述的桃花源,竟有這許多相似之處“……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其實,陶潛的桃花源主要描述是當時對東晉時代黑暗統治的逃避,更多是政治層面上的。而此處的景色,則是鬧市里一處清靜之地,紅塵中的一處田園風光,更自然和純粹的多。……轉身離去,舉目處是一簇簇蓬蓬勃勃的青竹,竹枝橫斜逸出,竹筍從泥土間新鮮爆裂,我不由想起小時隨母親去干校,那認識了當地一群農村的孩子,相嬉甚歡,臨走時大家一起種下了一棵青竹,許多年前,我曾回到當地,那株青竹已生成叢叢茂密的竹林,只是孩時的玩伴已再也尋不到蹤跡了……。在綠洲靠近水邊的一小塊空地上,有一位老者還在舒拳伸臂地打太極拳,老人家年邁古稀,鶴發童顏,太極拳打得并不算太好,說不上行云流水,卻也中規中矩,一比一劃,一前一后,右弓左馬,十分認真,他瞇縫著眼,輕輕吁口氣,似乎他并不太在意拳法的究竟,而更享受這一過程,這無人打擾,清心修煉,自由自在的感覺;……從拱橋上走過來一位懷抱孩子的少婦,那孩子剛吃一顆糖果,順手將糖果包衣扔在地下,少婦右手摟著孩子,左手彎下腰檢起糖果紙,放入垃圾箱,這美麗的少婦和孩子尤如兩朵鮮艷欲滴的紅棉花,在晴空下顯得格外明媚美好……
我斜倚著拱橋,那原木制作的拱橋在陽光下散發著一股好聞的木清香味,我遙目遠望,渾白的河水一閃一閃地流向遠方,不知何始,不知所終……腦海里突然冒出了一句古希臘先賢的名句:“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是啊,時光荏苒,匆匆流逝,此刻流淌的每一秒河水都不可能重復它的過去,都翻騰著新的波濤,都在展視著新的未來,河流如此,人生又何嘗不如是啊!此刻的河水,曲曲折折千廻百轉,一路流經所處,見證著城市的日新月異,滋養著大地萬物,變遷著世間的榮枯衰盛……。
走下石階,水利局的朋友把我們帶到一艘精巧美觀的觀光船上。船的內拱全都用紅木精雕細制而成,布置卻簡潔干凈,顯得雅致莊重……,我們坐在船上,好客的主人給每人遞上一瓶水,還有一些小食,我們便順著河道,向石榴崗河的方向駛去,沿途欣賞著河面的風景;船在頗有節奏的馬達聲中一路前行,沿岸兩旁的堤壩用泥土栽植再力花、蘆葦等植物而筑成,水利局的朋友告訴我們,這條河道的堤壩舍棄了以往的水泥筑就的堤壩,而改用了這種自然生態形成的堤壩,美觀又實用,淡紫色的再力花在微風吹拂下顯得婀娜多姿,格外誘人……我走去船頭,任江風吹拂,陣陣清涼的感覺令我頭腦豁然開闊,勾起許許多多沉淀多年的記憶……
赤沙涌與石榴崗河,這一帶所流經的地方也是我們南粵的古海遺蹤,比明代鄭和下西洋不知要早多少年,我們的先人就在這捕魚織網,圍海造田,以至海外貿易,……現代在此地新挖掘的3000~8000年的沉積層的許多蠔殼,就足以證明我們的先祖以蠔為食,博風擊浪,辛勤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孫,使南粵的子民不斷繁衍,進化乃至進步到如今。
而海珠區又稱為“河南”的定義則是東漢侍郎楊孚的故事流傳下來而成,(也有說法說,粵人民間所言的“河南”只是海珠的一部分,可無論如何說法,赤沙涌、石榴崗河的所在地都歸屬“河南”范疇。)
史書所載:楊孚生于東漢年間,不僅做過侍郎,還曾做過臨海太守,他所著的《南裔異物志》為我國第一本較系統介紹嶺南風物的作品,傳說此人退休后隱居下渡村(現海珠區下渡路一帶),他的居所里栽種有從洛陽帶回來的一批“五葉松”,由于樹冠覆有殘雪,鄰人問之,楊孚答道“此樹是從河南運回來的”。于是“河南”的說法便不脛而走,流傳至今……“河南”——已海珠橋為界以南部分,長期以來,都以農田為主,解放后多了些廠區,但在廣州市民心目中與“河北”(海珠橋以北的城區)相比,顯得不那么繁華,就在二十多年前還有一首民謠在民間流傳:“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可如今經過二十多年的變遷,河南地帶已聳立了無數的高樓大廈,已成為繁華熱鬧的新都市,尤其是現在,琶州會展、海心塔,隨之正在建造、建成后將成為廣州中心城區最大的“人工湖”海珠湖等等,都成為廣州的標志式的建筑,已成為游人如織的現代建筑、景觀的典范。……
游船一直開過去,江風突然變大了些,風吹著船不斷發出“蓬蓬”的響聲,
在這道河流滋養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為人們耳熟能詳,他就是晚清時期北洋水師的將領鄧世昌。
據史書上記載,鄧世昌——1849年出生于廣東番禺縣龍導尾村(現在廣州海珠區龍鳳街),一個茶葉商人的家庭。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18歲的鄧世昌毅然投筆從戎,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知識,并以優異成績于1871年畢業,服役于清朝海軍,先后參與臺灣、朝鮮、福建等地的戰役。1887年北洋水師組建完畢,鄧世昌任“致遠”艦管帶。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同年9月16日,鄧世昌指揮“致遠”艦隨北洋水師增援朝鮮,在次日回國返航途中,在黃海與日本艦隊遭遇,雙方展開激戰。鄧世昌臨危不懼,奮勇殺敵,在彈藥將盡之際,為扭轉戰場局面,毅然駕艦撞向日本戰艦“吉野”,不幸中彈沉沒。鄧世昌義不獨生,自沉于黃海,壯烈殉國……
真是流不盡滔滔英雄血。在這培育了無數英雄的土地上,不僅有取義不懼死的民族英雄,還有文化名宿,一代宗師,如容庚、商承祚,還有一位錚錚俠骨的書畫大師也令人崇敬:他就是高劍父,(1879——1951),他亦是廣東番禺,即現在海珠區人氏,他1906年留學日本,結識孫中山,廖仲凱等人,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廣東同盟會會長達八年之久,參與許多反抗清政府的革命行動。1920年后潛心進行藝術創作及教授學生等,創辦春睡畫院,并先后擔任佛山美術學院院長,中山大學及南京中央大學教授等,抗日戰爭爆發后,客居澳門,繼續廣授門徒,并積極為抗戰籌款,不為日軍的威逼利誘所動,不與勢利庸俗者同流合污,始終清流獨立,……成為嶺南畫派始祖。
船繼續前行,主人熱情地給我們端來了花茶,呷一口,果然清香四溢,主人笑著說:“這是我們自制的茉莉花茶”,接著又自豪地指著窗外“這河兩邊都為了環保,不許搞房產開發,現在你們看過去的都是栽滿荔枝、香蕉、梨等果樹的萬畝果園”,我們放眼向兩岸望去,漫長的河流沿岸,果然不見樓宇蹤跡,而是一片果園,盡管還是冬日,各式嶺南佳果都早已收成,但一眼望去,仍是郁郁蔥蔥,一片深綠,你盡可以想象在各種掛果收獲的季節,那火紅的荔枝,月牙般的香蕉,誘人的木瓜……構成是一幅多么令人歡喜的畫卷,……有同行的友人說:“要是能開放讓市民來摘水果就好了”,……大家都樂了,不過若對市民來說這一皆大歡喜的舉措如果實施,會不會又會破壞此處的原生態風貌呢?看著這萬畝果園,不知怎地我想起我當知青的日子,我當時種植的是柑橙,挑肥施糞,爬山攀嶺,十分辛苦,我們的青春,最美好的年華幾乎就在那度過了……一些不甚愉快的往事不自覺地浮上我的心頭。當年,文革開始不久,我父親蒙冤被關押在一個市郊,現在已尋不見蹤跡的地方,每隔一段日子,我年僅十一歲的姐姐帶著年僅九歲的我,走大半天的路,穿過數不清的果園和農田看父親,給他帶一些日常用品,毛巾、牙膏之類的……所幸這一切都已過去,歷史也不可能重演,人間也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人的詩句恰恰道出了這正反相極的道理,而我們的城市也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好,越來越有活力,越來越日新月異,越來越是我們和諧幸福的家園。
船繼續向前開著,河面上的風小了一些,我們都擠到船頭看風景,就在船右側的前方,漸遠漸近地看見幾個年青人赤著膊在游泳,他們嘻戲著,十分愜意,一點不感到冬天的寒冷,陪他們一起游的還有一條叫“金毛”的中型犬,那狗兒也精神抖擻地向岸邊奮力游去,終于游到河沿,蹦上河堤,在陽光下抖嗦一下身上的水珠贏來一陣喝彩……是啊,農家的生活也這般豐富和充滿樂趣啊……
船開到了一處稱作“清漣園”的地方,我們舍船登岸,游覽了這位于石榴崗河段水閘上游1.2公里左右,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園地,清漣園內種有梅、蘭、菊、竹、蓮等植物,還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望蓮亭,此處現時已建造為一個別具意義的廉政教育基地,清蓮園景觀設計圍繞廉政主題設置了愛蓮亭,青蓮塘,廉政走廊,望亭,清心路,品竹園及廉政雕塑等倡導廉潔的主題元素。
望蓮亭、愛蓮亭還收集了25首廉政古詩,36條廉政名言警句,6對廉政對聯。古代八大廉政名人及其故事。其名人和故事包括古代的狄仁杰,包拯,近代的周恩來,吳隱之,孔繁森等。我對這些身居高位卻不貪瀆的官員一向深懷敬意,尤其在中國歷代,“吏治”制度不夠規范和嚴謹,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個人修為和品格來達到清廉為官的。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層發展,民主法制的逐步完善,我想清廉為官終將有一日不會再是靠個人修為來維系,,而是靠盡可能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來確立和完善。……盡管已是入冬了,很奇怪的是,那池塘里的荷花還零零星星地點綴在荷葉上,粉紅的花瓣使人遙想她盛開時的嬌美,荷葉也一點不見衰敗。仍是密密匝匝一片翠綠令人喜愛,我想,如果到了夏日,我有幸再來這里,那么就一定是象宋朝詩人楊萬里所描繪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景色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夜色》,也是我極喜愛的散文之一,去年我還曾到北大的未名湖去尋找這荷塘夜色的蹤跡,可是已物是人非,星轉景換了。當然,今天荷花的描述,最灸膾人口的則是出自宋朝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兩句名句:“出于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廖廖數語卻寫透了蓮花的特質,所呈現的獨具一格不茍凡俗的風骨之美。
清蓮園內還有許多形形色色,姿態不同的雕塑值得一看,許多雕塑生動優美,卻又深寓意蘊:其中一尊名為《暢游》的作品,作品以女性人體和水藻巧妙結合,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如有一尊作品《手語·廉政》,作品以“廉政”的手語造型來構圖,后面食指朝天的造型是手語中的“廉”,前面是“政”的手語中的手勢的運動軌跡,寓意顯明且深邃,令觀者深思。再有一尊作品名謂《釣》,一個剪影造型似魚鉤的魚翁,一條像魚鉤的魚。兩個“魚鉤”相互對嶼,相互拉扯……調侃諷刺的意味不言自明:是對社會現狀的一些卑污庸俗的現象的寫照,使作品頗具戲劇性……
終于,太陽正在一點一點地下山了,我們也要上船歸去了……河道兩岸的萬畝果園,在太陽的余輝下,呈現出一種靜穆之美,河面也在余輝的映照下顯得柔美溫輝,照灑千里,……緩緩流淌的河水又像是戀人在喁喁細語,依依不舍散發著一種迷人的溫融之情……不知怎地,我腦海里冒出了廣州城最具神話和象征意義的五羊傳說:西周年間,連年災禍,弄得民不聊生,突然有一天,天上下凡五位仙人,騎著五只羊,羊嘴都含有不同顏色的稻穗,送給了老百姓,此后,羊城百姓便豐衣足食,再沒有饑餒的災禍……按史書上記載:并沒指明那五位仙人是哪路神仙,是男性抑或女性,背景如何?……讓我們放飛一下想象的翅膀:那五位仙人中,就有一位叫赤沙仙子,是位心地善良,風姿綽約的女子,她帶來了不僅有稻穗,還有人間的真愛:親情,愛情和友情……這些美好的情感一直悄悄地滋養著羊城百姓的內心,使他們數千年來都相處和諧,充滿謙和禮讓,生活美滿幸福。
太陽終于下山了,余暉正在一點點地散盡,河兩邊也逐漸被黑夜所吞沒,可是華燈又燃起,就像天上的星星,天上的仙子下凡一樣,使南方這座古老而又新奇、傳統而又現代的都市呈現著眩目之美,華貴之美,燦爛之美……或許說:太陽的離去也是一種新的祝福,讓人們和城市感受到另一種形態的風貌,多一種生活的華美。不由地一首小詩浮上我的心間,就讓它為此文作結吧!
我們相遇在這
平靜的小河
清清的漣漪
蕩漾著我們
深深的眷戀
也許有一天
你終將離我遠行
愿我的祝福
如翡翠般溫潤
悄然伴隨
你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