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他的著作《宇宙》中有這樣一段話,“宇宙就在我們體內。認識自身,即認識宇宙。”
? ? ? ? 曾經有科學家將大腦神經網絡和宇宙星系團照片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微觀尺度下的大腦竟然和數億光年直徑的宇宙結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密集的星系核心就如同神經交匯的節點,而稀疏的星云和暗物質就是將一個個神經元連接在一起的網絡。
? ? ? ? ? 實際上,科學家早就意識到,生命和孕育它的宇宙之間,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命體的細胞總數大約為10^11個,巧合的是,構成細胞的原子也是這個數量!
? ? ? 于是有人大膽假設,整個宇宙或許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的大腦,不計其數的星系就是“大腦”的神經元,恒星和行星相當于構成“神經細胞”的原子,而人類就生活在其中的一顆原子上面!
科學家曾探討過是否有這種可能:
如果宇宙是一個生命體的話,它的年齡已有138億歲,并且從“出生”起就一直在持續膨脹。10^17 至10^22年后,所有的恒星都將燃燒殆盡,宇宙也歸于永恒的黑暗,迎來自己的終結。
這個“大腦”有多少神經元(星系)呢?據估計,僅在可觀測宇宙內,就有100億個超星系團,大大小小3500億個星系。這些“神經元”一共有多少原子呢?不算行星,僅恒星的數量就有300億億!
這些“神經元”之間以光速通信,傳輸距離能達到多少,每次通信能覆蓋多少神經元(星系)呢?假設在這138億年間,“宇宙大腦”只傳遞過1次信號,那么這個大腦單次通信的傳輸距離就長達460億光年,覆蓋了宇宙所有的星系;傳遞過10次信號,傳輸距離就降到20億光年,單次通信覆蓋1000萬個星系;100次通信,距離3億光年,范圍10萬個星系;1000次通信,4400萬光年,400個星系;10萬次通信,13.8萬光年;10億次通信,14光年,只需35顆恒星就夠了!
與之相比,人的大腦有1千億(10^11)個神經元,100萬億(10^14)個神經鏈接,每個神經元每秒釋放200次信號。人的平均壽命以秒來計算約為20-30億秒,在一生當中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通信次數是個天文數字!
如果宇宙是一個發育成熟的大腦,要想完成這么多次通信,需要將數萬億顆恒星塞到直徑100萬光年的空間內組成網絡,在10^15年內不停的彼此通信!
那么,宇宙是一個大腦的說法或許就是無稽之談,畢竟將這么多恒星擠在一起根本就違背了科學理論。
但宇宙的奧秘遠遠超乎人類的想象,以壽命推算,現在的宇宙僅僅是一個6小時前才出生的嬰兒。或許宇宙的確有意識和思維,也有喜怒哀樂,只是一切尚在蒙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