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之前已經寫了一篇《微創新》的讀書筆記,《微創新》讀書筆記:框架內創新思考 | Zero中;由于我認為第七章 “矛盾:創新路上的燈塔”足夠重要,所以我單獨整理了這篇讀書筆記。如果說前六章介紹的是實踐層面的行動方法論,第七章介紹的則是指導創新行動的思維方法論,引導我們如何看待“矛盾”這個關鍵概念,正確的認識能幫助我們創新。 具體到本文,核心觀點是,識別矛盾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區分是否是真矛盾,很多矛盾都建立在不確定的和未經驗證的假設之上,揭開矛盾背后的假設,才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關鍵詞:矛盾,真矛盾和假矛盾,真正的問題所在,不確定的假設,未經檢驗的假設,默認假設
矛盾&問題
凡是涉及解決問題的領域,都能見到矛盾的影子。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識別假矛盾,破解真矛盾。
我們在前文中曾指出,系統性創新策略不僅適用于產品革新,還適用于服務創新,比如藝術、管理手段、商業流程等。任何可被分解為若干要素或變量的東西都可以成為這套創新策略的實驗對象。
假矛盾&默認假設&慣性思考&proximate vs root cause
不要直接去解決矛盾,而要再向前看一步,看矛盾所依附的假設是否是正確的;要警惕不確定的假設帶來的危害。
創造性解決矛盾的策略,幾乎都涉及到假矛盾的破解。
可以說,大部分矛盾都是假矛盾:大多數的假矛盾都是基于慣性思考和未經驗證的錯誤假設 。
“大部分連接兩個對立論點的限定詞都是在不確定假設中形成的。它們有時是對的,有時是錯的,這完全取決于假設是否準確。由于很多不確定假設都未經任何檢驗,因此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錯誤假設。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這些限定詞都是矛盾中的弱聯結。去掉弱聯結,矛盾將不攻自破。”
1.商業中的默認假設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這本書中,作者借用商業的案例來詮釋商業理論,并今兒指導我們的生活。第二章介紹了”發現-驅動計劃”理論,核心是“哪些假設條件需要得到驗證,才能說明這個戰略是有效的”;這個理論看起來很簡單,但卻很容易被忽視。通過執行這一理論,可以避免我們站在錯誤的假設上去行動。 作者舉了法國迪斯尼這一失敗案例,迪斯尼的配套設施按照“假設游客在迪斯尼樂園逗留三天”建設,結果無人去核實這個假設,實際樂園的游玩設施只夠游客玩一天。
2.《微創新》中介紹的三個解決問題案例(1)尋找外星人,(2)神奇的亞歷山大燈塔,(3)被積雪覆蓋的天線
在《微創新》一書中,作者介紹了三個案例,強調通過識別看似無解的矛盾背后的假設,今兒找到假設所對應的弱連接,就可以找到創造性的解決方法。例如在“被積雪覆蓋的天線”這個問題上,矛盾是既要求天線輕便方便運輸,又要求天線底座足夠重以承受天線積雪導致的重量增加;沒辦法天線既輕(運輸的時候)又重(安裝之后);這兒的默認假設就是重量和時間無關,所以出現了兩個重量要求下的矛盾;弱聯結就是時間先后;所以解決辦法就是針對時間,想辦法運輸的時候很輕,安裝之后依靠系統中外部組件增加重量,這個外部組件就是雪;既然積雪可以覆蓋在天線上導致重量增加,就讓底座也積雪從而增加承重能力。 解開了時間順序上的默認假設,解決方案就豁然開朗了。
3.談判領域中的默認假設
《微創新》強調了這種識別矛盾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談判領域中的作用。談判中,創新性是成功解決問題的關鍵。它可以把一個僵局(談判雙方均認為談判目標不可更改、不可調整,必須以一方贏利而另一方落敗為目的,即零和游戲)轉變為雙贏(正和游戲)的局面。談判時,不僅要“吃著自己碗里的,看著對手鍋里的,想著田里的”,不要內斗。舉例(1)佩奇維爾市市長與湯森石油公司(2)保險公司新的收入分配計劃
4. 生活中的默認假設:說話溝通
記得“冬吳相對論”有一期節目,講的是談話的藝術;夫妻兩人說話,妻子對丈夫說“你怎么又沒有沖馬桶”,“你怎么又把牙膏從中間擠出來”,雖然我們是無意的,但話中的“又”字容易讓對方感覺是要算舊賬。
妥協vs創新
妥協不能帶來創意,妥協是一種缺乏創造力的解決辦法,也不是本書要推薦的方法論。
接納矛盾,有矛盾才意味著有創新機會,矛盾激發創造潛能。
“妥協是解決矛盾時最易操作、最為直接的辦法,人們很容易屈服于它,使得自己最終與最佳策略失之交臂。盡管我們習慣于在矛盾來臨時各讓一步,但別忘了,折中妥協的結果是任何一方的需求都得不到充分的滿足。”
接受妥協是一種消極被動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解決了問題,很可能導致了新的問題,就像《你的燈亮著嗎》所說的,只不過把問題轉移給了別人,是一種鴕鳥策略。
參考資料
《微創新》,特別是第七章“矛盾:創新路上的燈塔”
《創新算法》,精確的定義問題,最終理想解IFR,如何正確的定義理想解,初始圖與理想圖
《你的燈亮著嗎?》,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問題是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未經驗證的默認假設”
逃離“默認假設”陷阱
逃離默認假設2:想“未想過”
Proximate vs Root Causes: Why You Should Keep Digging to Find the Ans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