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讀《非暴力溝通》,才知道我們平時的很多語言其實是帶著暴力的,因為語言的暴力,引發(fā)了行為的暴力。其實在學(xué)生中很明顯會有這樣的情況,很多時候?qū)W生之間的打架就是因為暴力語言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
但是,我們確實不清楚哪一些是暴力語言,常常在不經(jīng)意中吐露出來了。其實,暴力性語言往往帶著對某人的評價,我們的語言中很喜歡評價別人。好與不好,對與錯,亦或者是善與惡等等,或者帶上“總是”、“往往”等詞語,比如說:“他總是遲到”,“她做事情總是很慢”等等。記得曾經(jīng)有人將一位同事形容為“老慢”,他雖然平時也沒有表現(xiàn)出來,但心里肯定會有些不舒服的。其實,慢和快的標準是什么呢?往往只是我們自己對事情的認識。比如看書,有些人能做到一目十行,有些人一句話要讀好幾遍,這有什么差別呢?速度快就一定好嗎?所以對于某事,我們不能過早地評價,而是應(yīng)該觀察、表達感受、然后表達需要。
我想我們做為老師也一樣。很多時候,我們還不夠用心去觀察,如學(xué)生的一道題目需要多長時間來做,他是怎樣去思考的,然后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說,你花了三十分鐘完成一道題目,我感到很難受,我感覺時間被浪費掉了,我希望你下一次能夠在二十分鐘內(nèi)完成。我想這樣的語言,學(xué)生不會覺得是對他的批評,他可能會聽進去一點吧。可能因為沒有懲罰,沒有過重的語氣,他會有反復(fù),但我們可以進行多次反復(fù)地溝通。老師需要表達自己的需要,希望同學(xué)們能夠做到怎樣,比如要寫作文,得提出明確地要求,希望學(xué)生能寫出一件事情,能將事情寫得有條理等等,得慢慢一步一步地去要求。平時也需要去培養(yǎng)學(xué)生的非暴力語言的習(xí)慣。
我們往往不會表達需要,認為表達出自己的需要,萬一不被滿足,可能會很尷尬。這一點其實三四歲的孩子做得更好。他們的童真往往表現(xiàn)在他們能準備而直白地說出自己的需要。而一旦長大,對需要的表達就會有所顧忌。記得我一同事的孩子,看到了桌上的魚片想要吃,她跟大人說口渴了,但是大人拿水拿茶拿飲料,她都搖頭,眼睛一直盯著魚片,大人才發(fā)現(xiàn)她是想吃魚片。換個角度,自從長大后,我們往往在猜對方需要什么,這個探尋之路很長。特別是夫妻之間,晚上吃什么,隨便,但是真的隨便了,往往又會很生氣。有人把這個做成了段子。仔細想想,我們很多時候,連自己需要什么也不清楚。有人說需要錢,但是錢也不是終極目標。
想起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我們會有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超越的需要,在每個對話中,往往都包含了某一種需要,我們得好好地去品味,才能咀嚼出對方語言中所包含的需要。這是一項非常難的技術(sh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