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西北娃,自打一兩歲開始吃飯,就吃著姥姥做的棒棒面,一路陪著我長大。沒有多少菜,筋道的手工面要么配上酸湯,要么直接干拌,一口口呲溜呲溜很快下肚。味蕾最初的記憶里,就此埋下一顆種子,隨著時間不斷成長,帶著愛的溫度,和身體連為一體,成為我的印記。
喜好的源頭由此而出。
平日里就離不開它,當胃里不舒服時就更是把酸的東西掛念得緊。有條件時做碗酸湯面,不方便時干脆喝兩口醋先壓壓。
酸湯面最好的搭配莫過于新春里的那一茬韭菜。農家自己出品的紅根、沙土地里長出,短小身材那一種,味道最為濃郁。
簡單過油放點鹽的新韭菜就很夠味。鍋里再趁熱燒開醋,此時醋的酸味降低,油和溫度把香味全催了出來,聞一聞就覺得爽口不少,再加點醬油,放點鹽和一點味精加水煮開,就可以盛出了。另外倒水下面片。手工面最好,煮熟了澆上湯,放入炒好的韭菜,就可以開動了。
那一碗酸湯面總是很快下肚,吃完胃里十分舒爽,心里也愜意。在過年的當口,整個胃被油膩糊住的時候,也恰好新韭菜上市的季節,應時應景的來一碗才是正經事。
另一款酸湯面——岐山臊子面,過段時間想起它的味道就會挽起袖子炒臊子做湯,好好吃一碗,隔天再吃一次,方能趕走肚子里的饞蟲。
02
大學剛畢業時,第一次吃到四川的酸辣粉,我整個人驚呆了。當酸和辣電光火石地碰撞出火花時,口感實在太驚艷。那份因為美食而對一座城市留存的美好就此定格下來,時不時會念起。
可等我幾年后再次成行,卻怎么都吃不出當時的滋味。或許之前的味蕾尚且單純,輕微來點獨特就記憶深刻,不似現在被各種麻辣虐到麻木,封存在記憶力里的味道也就失了滋味。
再說,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這理一直都對。一門心思卯著勁就想著那一口,人家其實這么多年來,沒怎么變過,只不過我的味覺遲鈍了,也挑剔了。
酸和甜相遇,也讓人歡喜。每每和哈哈去外面吃飯不知道點啥菜時,點個糖醋里脊準沒錯。嚷嚷著要減肥的話在看見紅亮噴香的里脊上桌后,早已忘得一干二凈,竭盡全力吃到肚子發漲。
人民群眾的智慧真是頂呱呱,把兩樣本來有點相背離的味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酸先來把胃口小小地開一下,再用甜味讓幸福感瞬間提升。
03
愛上酸菜拌湯是最近這兩年的事。
以前總覺著,那一碗面糊糊沒有美感肯定也沒有口感,固執地從不肯嘗試。所以錯過了很多年和它相親相愛的機會。
直到有次在外面吃火鍋吃到最后,茶水也救不了我,正油膩膩得不知如何破時,耐不住別人的盛情,品嘗了一碗,卻不想一見傾心,現在早已成了吃火鍋的必備佳品,看見它才安心。
想來它也是我酸族一大員,只恨當初我被“想當然”蒙蔽了雙眼,還好摒除成見終成一家人。
我們終究相遇了,磨合期里卻也遭遇困難。
那一碗面糊糊里,也蘊藏著很多技藝。
首先要會拌面,一開始沒這個手藝,只能仰仗母上大人。在我看來她的手藝已是相當不錯,成品是顆顆分明的小面粒。而我試過兩次都是手一抖水倒多了,成了大的面疙瘩,只好放在案板上剁幾剁,剁到自認為還不錯的模樣,煮出來卻還是被蔫同學笑話。
今年夏天,天氣熱出了新高度,那段時間就格外鐘愛酸菜拌湯,一度靠它來撫慰我被熱氣灼傷的心和胃。屢戰屢敗不斷研究怎么拌面,某天靈感突至擋都擋不住,缺失的那根筋估計找到組織搭上了。抓起面用手搓搓,竟然成品和我媽做的一樣完美。我都要被自己感動了。
拌面的環節完美收官,配方表上還缺一碗好酸菜。用蒜末,蔥末和生姜末爆香鍋,若是食辣者再放點朝天椒也不錯,倒入酸菜炒,加鹽和味精調味。
準備工作完成,就坐一鍋水,放入洋芋小丁,煮到軟爛,下入拌好的面,邊下邊攪,再放入炒好的酸菜,調味,最后撒上香菜末,提味增香又顏值高。
每個環節都要到位,要剛剛好,才會成就一碗吃著舒心又舒服的酸菜拌湯,才會解了火鍋的油膩,才能散了胃里的酒氣。
04
這么多年一路喜歡下來,以至于有時在外面吃飯眼拙沒挑好館子,吃到一碗難吃的面時,會毫不猶豫放些醋蓋住底味。當酸味竄進鼻子里,就會欺騙大腦,安慰自己這味道還能過得去,當初沒挑旁邊那家的后悔感會稍微輕些。
我時常坐在家中想,若是外出旅行,我定要先去品品當地的醋,要是味道不錯,就背回來一些留著慢慢吃。
我也常常慶幸,還好沒在國外,不然那一口醋會讓我得了相思病。
不喜歡酸味的人,會覺得它太過霸道,一下去就蓋住了其他味道,再也不給別人出頭之日。可對我來說,其他的味蕾刺激也讓人喜歡,卻還是愿意在最后關頭讓它來收場,任性地就只想讓它來終結這一場味覺碰撞。
如此方安心,也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