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簽:第12拆
輔導導師:
R《你為什么總焦慮》第124頁
完美主義者對于一切未知有著焦慮,所以他們經常要考慮很多事情后才會決定一件事情,這是決策中是缺點。有一種方法可以用來對抗這種焦慮——“感知行為療法”。這種方法的根據和目的,在于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尤其是那些導致焦慮的思維方式。
方法是:列一張表格,把你焦慮的所有事情寫下來,然后分門別類。
首先,從第一個類型詢問你自己,這其中有哪些選項是沒有必要的?在你焦慮過后,這些事情有得到解決或緩解嗎,它們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
其次,你的焦慮會促使你在未來的一兩天內采取行動或發生某些行為嗎?
最后,你會做一些事情來消除這種焦慮嗎,哪些事情?如果你不那樣做,這些焦慮選項會一項項地發展下去嗎?
如果不是,那么就證明這些是無效的焦慮。
【I】用自己的語言簡述原文知識點,并寫出方法或步驟。
如何對抗焦慮,可以運用感知心理療法,將焦慮事情分類后,會發現這些焦慮好多是無效的:
1,焦慮后,不能緩解的事情的焦慮。
2,焦慮后,并沒有促使自己行動的事情焦慮。
3,如果不做事情消除焦慮的且事情沒有變的更壞的焦慮。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寫出你焦慮過的行為。
其實,我這個月非常焦慮,因為自己身體不好,每月都要定期復查,每天自己測的指標不太好,就異常的焦慮,怕自己活不久,怕自己沒辦法要寶寶,怕如果要寶寶,加重病情怎么辦,每天在百度查各種關于自己疾病的東西,看到百度的回答后更焦慮。前幾天去醫院復查,醫生就說我現在太焦慮了,不利于康復。
反思:現在想想,其實焦慮又有什么用,我又不能改變什么,只是徒增煩惱,而且不利于身體的康復。
【A2】規劃今后的該怎么應用,通過你的【I】講述的知識點,列一張表格,歸納哪些是無效的焦慮,自己如何消除它們。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