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班牙學者Rosa Mary′a Yagu¨e Perale s(2001)將鄉村旅游分為傳統鄉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現代鄉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兩種。
傳統的鄉村旅游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雖然傳統的鄉村旅游對當地會產生一些有價值的經濟影響,
并增加了城鄉交流機會,但它與現代鄉村旅游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傳統鄉村旅游活動主要在假日進行;沒有有效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沒有給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實際上,傳統的鄉村旅游在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廣泛存在,在中國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游歸類于探親旅游。
2、現代鄉村旅游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明顯區別于回老家的傳統旅游者。
現代鄉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旅游的時間不僅僅局限于假期;現代鄉村旅游者充分利用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筑、文化等資源;現代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給當地增加了財政收入,還表現在給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同時還給當地衰弱的傳統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3、西班牙學者Gilbert and Tung(1990)認為:鄉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農戶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游形式。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委員會(OECD,1994,P.15)定義為:在鄉村開展的旅游,田園風味(rurality)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與Oded Lowengart和美國的Ady Milman(1999)簡明扼要的說:鄉村旅游就是位于農村區域的旅游。具有農村區域的特性,如旅游企業規模要小、區域要開闊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等特點。
英國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認為:鄉村旅游不僅是基于農業的旅游活動,而是一個多層面的旅游活動,它除了包括基于農業的假日旅游外,還包括特殊興趣的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騎馬等活動,探險、運動和健康旅游,打獵和釣魚,教育性的旅游,文化與傳統旅游,以及一些區域的民俗旅游活動。
4、國內據國家旅游局的最新測算,中國鄉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數已經達到三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占全國出游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據介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已經達到359家,遍布內地的31個省區市,覆蓋了農業的各種業態。每年的三個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選擇鄉村旅游的比例約占70%,每個黃金周形成大約600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點。
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2009-2013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遞增。僅2011年,鄉村旅游行業就帶來了860億元的經營收入,帶動近200萬城鄉人口就業,其中安排農民就業159萬人,實現農民增收257億元,帶動農產品銷售收入352億元。
5、鄉村旅游未來的發展趨勢:(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
? (2)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游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采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
? (3)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游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游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 (4)農民多業化: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游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并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 (5)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閑價值的旅游產品,并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游、民俗風情旅游、農家樂旅游、村落鄉鎮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6、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鄉村旅游在發達國家農村地區增長迅速。這對推動經濟出現不景氣農村地區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laine and Golan 1993; Dernoi 1991)。鄉村旅游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和意義得到了充分證明(Fleischer & Pizam, 1997; Page & Getz,1997; OECD,1994)。在許多國家,鄉村旅游被認為是一種阻止農業衰退和增加農村收入的有效手段(Arie Reichel,Oded Lowengart,Ady Milman,1998)。
鄉村旅游開發在世界各地發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萬多家鄉村旅游企業共接待游客達2100萬人次,營業額達9000億里拉(約合4.3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新華網,2001.12.30)。在美國就有30個州有明確針對農村區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個州在它們旅游總體發展規劃中包含了鄉村旅游(Luloff et al,1994)。在以色列,鄉村旅游開發作為對農村收入下降的一種有效補充,鄉村旅游企業數量增多 (Fleischer & Pizam,1997)。同時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前東歐和太平洋地區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認為鄉村旅游業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經濟多樣化的動力(Hall,& Jenkins,1998)。
7、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逐漸呈現出產業的規模化和產品的多樣化。國外一些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農業旅游)、Farm Tourism (農莊旅游)、Green Tourism(綠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遠鄉村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圍區域的旅游) 等。
8、中國鄉村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鄉村旅游層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亂
觀光旅游,嚴重地降低了鄉村旅游的豐富性,掩蓋了鄉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類型。許多鄉村旅游景區多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多數鄉村旅游產品未能真正體現鄉村旅游的各個層面,有的甚至歪曲了鄉村旅游的內涵,影響了產品的吸引力。
(2)各自為政
在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中普遍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資源與資金沒有形成有效合力,鄉村旅游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的現象。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開發以及對鄉村旅游文化狹義和片面的理解,忽視了對農村其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缺乏規劃和策劃
由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規模,不講質量,粗制濫造,許多鄉村旅游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當前,不顧長遠,有的鄉村旅游開發本身就是一種破壞。此外部分鄉村在開發鄉村旅游時,人工痕跡過于明顯,農村旅社建成高樓大廈,城市化傾向嚴重,影響鄉村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匱乏
由于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上,針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操作中,許多鄉村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和由當地農民擔任。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與低素質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相矛盾,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物循環中,嚴重制約了中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5)開發產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國內鄉村旅游多集中開發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游產品,而對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開發重視不夠。鄉村旅游的開發過分地依賴農業資源,缺乏文化內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中國還存在鄉村旅游產品雷同多,缺少特色產品,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現象。
9、中國農村以家庭為生產經營主體,農村的經濟組織、行政管理組織和社會管理組織在不斷地弱化,如果不進行廣泛的動員則無法自行組織起來。因此對中國農村地區的鄉村旅游開發需要建立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自管共管組織,其職能主要是對整個開發行動進行組織、協調和溝通。這一組織一般由村里有號召力并熱心旅游事業的干部組成,并能獲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和認可,是廣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
10、鄉村旅游開發項目社會經濟影響評價的因子:類 型 內 容
人口影響因子 人口自然改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入流出;季節性旅游者變化;農村家庭的遷入遷出;年齡、性別、民族組成的變化
社區內和機構內的各種關系因子 形成對擬議開發的態度;村民受益差異;行政聯系的影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方面的不公平;改變就業機會;社會治安狀況
個人和家庭層次上的影響因子 擾亂日常生產生活的方式;鄰里聯系的變化;造成民族習俗、觀念、宗教活動的差異;家庭結構的變化
社區基礎設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區基礎設施變化;土地的獲取和支配條件變化;社區公共服務條件的變化;對已有資源的影響;休閑和文體活動變化
經濟條件變化因子 就業人數、類型、收入的季節性變化;部分地塊價值變化;個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農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財政收支;擬議開發旅游項目的投入和產出;新增基礎設施、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
參考資料
1.?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重視鄉村旅游? .中國農業新聞網--美麗鄉村[引用日期2015-02-05]
2.? 汪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扶貧 促進貧困群眾致富? .中國經濟網.2015-05-20[引用日期2015-05-20]
3.? 中央一號文件: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引用日期2017-01-11]
4.? 促進鄉村旅游品質升級? .國務院[引用日期2018-09-29]
5.? 2014年三成游客選擇鄉村旅游? .中國經濟網.2015-02-03[引用日期2015-05-20]
6.? 我國鄉村旅游將迎來新一輪投資與消費熱潮? .中國經濟網.2015-08-26[引用日期2015-08-26]
7.? 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聯合發文認定2014年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示范點? .中國農業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1-15]
1、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游還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中國學者一般認為,鄉村旅游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為游客服務為經營手段的農村家庭經營方式。實際上是一種“農家樂”的概念。去年在貴州舉行的鄉村旅游國際論壇上,中國專家們形成了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認為我國的鄉村旅游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一是以獨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文化為靈魂,以此提高鄉村旅游的品位豐富性;二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充分體現“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民俗特色;三是鄉村旅游的目標市場應主要定位為城市居民,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淳樸民俗的愿望。
2、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旅游規劃中心主任石培華博士認為,發展鄉村旅游是解決“三農”問題一個全新的突破口:一是可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和扶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將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農村脫貧奔小康、改造農村和使農民就地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二是可與加快發展旅游業結合起來。,成為一些地區的旅游優勢和品牌。三是可使鄉村旅游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樣板,成為實現五個統籌的最佳載體,形成特殊產業,減少城鄉差距,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
3、鄉村旅游在解決中國“三農”問題上,其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至少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鄉村旅游是一種充分利用農村資源開展的旅游活動,其依托的資源主要是城市周邊以及比較偏遠地帶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農業資源,而這些資源的所有者和創造者都是農民。鄉村旅游強調當地社區和農民的參與,通常一個鄉村旅游景區的發展 歷程就是當地農民直接參與旅游業發展、改變自身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
?????農民可以將一般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經營性資產,具有投資少、風險小、門檻低、經營靈活的特點。同時,農民依舊保留這些經營性資產的所有權,治理成本較低,激勵結合簡單,產權回報直接。農民作為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三位一體,勞動力與土地、 資本相結合投入自主經營,創造財富,統旅游開發中因土地和資源被占用而返貧或受益不均的問題。
?????許多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歷程可以證明,它對推動經濟出現不景氣的農村地區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內不少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也日益顯現出它對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意義。例如貴州省有132個民族村寨成為特色鄉村旅游村寨,到2002年底,農戶家庭 經營收入達1180萬元,農戶平均收入11238元,人均收入2180元,貴州省農村已有53.21萬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擺脫了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2、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就業極不充分,長期處于“隱性失業”狀態,造成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既有總量剩余,也有季節剩余。旅游業的乘數效應可以讓農民在既不離鄉也不離土的情況下,再業。例如,在節假目展開的鄉村旅67睜活動,已經成為許多城市居民周末生舌不可缺少的部分。既保證了農民在農月羈時也能夠獲取收益,剩余勞動力得到有效利用,也消除了不安定隱患。?
?????3、提高農業附加值,帶動農村第三 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植根于農村,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農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產品可以跳過流通環節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適時解決了當地農業產業化中購 銷體制不暢等難題。旅游需求還直接增加了農產品的需求量,提高了農業附加值,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4、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大部分游客對鄉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飲、住宿的衛生狀況、接待服務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態度等方面十分關注,尤其是對衛生與安全的要求更高。這必然促使鄉村旅游景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人居環境、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如給排水建設、美化潔化、道路改善、住房改造、衛生廁所建設、活垃圾處理等生活細節的處理,從而使當地居民客觀上享受到現代化生活。?
?????5、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對接在旅游過程中農戶必然參與到游客的高品位精神神追求中去,從而豐富目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些地方為提高接待服務水平,舉辦鄉村旅游培訓班,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學習接待禮儀、外語口語會話和其他旅游服務知識技能,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素質。?
?????6、有利于保護原生態文化鄉村旅游中生態環境是吸引游客的最初動因保持和突出農村自然特色及其原始、淳樸的風情是鄉村旅游景區的基本條件,也是村民的首要職責。?
?????在規范的鄉村旅游開發中,通過深入挖掘、拯救、復原、宣傳等一系列活動,原本鮮為人知、已瀕臨絕跡、不再生的歷史傳統得以發揚光大。旅游開發使當地居民認識到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增強了自豪感,激發了他們保護自身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的自覺性。
《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分析》傅德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