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美國暢銷書《心靈雞湯》,里面有一個故事讓我感觸特別深。這個故事叫作《紅衣服》——一個女兒以懇切平實的心情描寫了母親臨終前發生的一幕。大意是,女兒在母親快咽下最后一口氣時,替母親整理遺物,在一堆素灰色衣服中,發現了一件紅衣服,觸目的紅衣服像一朵耀眼的大紅花。而她從沒看過母親穿過紅衣服。
奄奄一息的母親把她叫到身邊,告訴她:我一直教你成為好女人,但我想我錯了。當我看見你的兄弟對他們的妻子說“我媽都怎樣怎樣做”時,我的心里很難過。我不過把你爸爸和兄弟養成同樣的男人。你爸爸在聽說我得了絕癥時,用力地搖我,差點兒把我的魂都搖掉了,他嘴里咕咕噥噥的卻是:“你走后我怎么辦?”他,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我。我知道我走后他的日子會很難過,他甚至不會煎荷包蛋,每天找不到他要穿的襯衫……
這位母親說,紅衣服是她十年前心血來潮買的奢侈品,拿回家她的丈夫卻笑她:“穿成那樣,你要去看戲呀?”結果,除了在試衣間外,她沒有再穿它第二次。“我一生努力當好女人,但他們卻認為我是真的不需要任何好東西。”她的母親帶著這樣的怨氣咽下了最后一口氣。這樣的好女人很偉大,但她們的成就卻常只是培養出患了生活低能癥的男人。
這個故事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沒錯,曾經我們中國傳統的母親們都是這樣的典范啊。
不只是傳統的中國好女人如此,文明國度的好女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她們很有責任感地包辦了自家男人生活起居的一切所需,除了填飽他們的肚子之外,還決定他們在什么場合該穿什么衣服。她們旁邊的男人可以幸福到別人問他們所穿襯衫大小時,一臉驕傲地說:“這個得問我老婆”。據我所知,不僅如此,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大批叔叔、哥哥們不會做飯,不會操作微波爐和洗衣機等等常用電器,盡管他們可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
從某種程度而言,女人也因被需要而感到幸福,但完全因別人的需要而存在的角色,扮演久了很少不生怨懟。有個阿姨,在外人看來她的家庭很幸福,丈夫很努力上進,兒子特別聰明聽話??墒敲刻烀鎸σ婚g亂七八糟的客廳——喝完飲料的瓶子永遠擺在茶幾上不收,臭襪子永遠擱在沙發上,衣服四處亂放……為此阿姨幾乎逢人就吐槽。
觀察多了會發現:只要商場里打折,總是擠滿了人。大凡口袋里有點兒錢的女人,一看到“犧牲品”的特價專柜,總會情不自禁地湊過去,挑挑揀揀或爭先恐后地搶……
但是,你對“犧牲品”的觀感如何?
沒錯,“犧牲品”通常是不受青睞的過季貨,可能是次級品、可能有瑕疵,以正常價格賣不出去,買回家之后屢屢發現問題。買到犧牲品的人,一時會沾沾自喜,但多半都不覺得它值得當寶貝珍惜。
那么,女人們為什么要以做一個“犧牲品”而沾沾自喜?
在物質不豐盛、飽暖成問題的時代中,身為母親,為了丈夫、兒女做些犧牲也許是有意義的,但在人人都有條件對自己好的時代,大可不必把自己當“犧牲品”。只買打折的衣服,為了讓公婆丈夫夸贊“她真是個賢惠的媳婦”;無須把剩菜都掃進肚子里,創造水桶腰,還被兒女寫進作文中:“媽媽是垃圾桶,她什么都吃?!比缓螅惆l現這些讓你為他們犧牲的人,只把你當成不值錢的“犧牲品”,而你氣得七竅生煙,怨恨積了滿腹。
你犧牲,可有人真正受益?
我觀察到,現代自認為是“犧牲品”而非常不快樂的女人身旁,通常也有一群不受益反而受害的家人。還是前文中說到的那個阿姨,家庭年收入50萬以上,我曾在聊天中聽到她抱怨:“我對他們這么好,他們都不曉得感恩……他們要買名牌衣服,我給他們買,一件衣服好幾千,我自己就穿一百塊錢都不到的衣服?!睋宜业氖杖攵颊乒茉谒掷铮也恢?,她這樣自苦是誰受益,恐怕她的家人連吃個飯也戰戰兢兢吧。
犧牲似乎是女人的專利,女人的血脈里常帶著這種莫須有的病菌;女孩兒從小就在大人和電視劇的教育下,套上“只要遇到我愛的人,我的一輩子就要為他付出犧牲”的枷鎖。你愿意付出犧牲,那是你心甘情愿,有人受益且心存感激,那很好;若被當成過季商品或廉價商品,那可怪不了誰。
好女人,適可而止吧!在寵你們家人的同時,別忘了你也可以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