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夏天開始有規(guī)律的每周幾次跑步,就把2017年斯德哥爾摩馬拉松(下稱斯馬)當做階段性的目標,并且早早地在自己還沒有完成過單次跑步10公里的時候就報了名。雖然跑步的目的不全是為了完成比賽,不過有一個具體的目標,還是會起到督促自己去達成的目的,一步步接近并且最終實現(xiàn)目標,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過程,無形之中也是一股動力。
五月份在鎮(zhèn)上舉行的長跑活動中以不到2小時完成了半馬,讓自己對一個月之后的全馬稍微有了些信心,稍微遺憾的是,更長距離訓練(30-32公里)的缺失,還是讓自己對能否順利完賽全馬存有一定的疑問。
6月2日乘坐北上的火車抵達斯京,沒傷沒病,狀態(tài)說不上多好(準確的說沒有半馬之前狀態(tài)好,右側(cè)膝蓋在幾周前一次網(wǎng)球活動中還稍有扭傷),但大略參觀了賽前展會,領(lǐng)取了號碼裝備并且飽餐了組委會提供的pasta晚餐之后,就開始期待第二天的比賽。
3日早上提前一小時來到賽場,已經(jīng)是熙熙攘攘的感覺,這兩年的斯馬(僅設(shè)全程馬拉松)參賽人數(shù)穩(wěn)定在一萬五六千人,今年看上去也不例外。出發(fā)地點位于1912年奧運會主會場之外,而線路的終點則設(shè)在體育場之內(nèi),參賽者將在115年前的奧運跑道上完成沖刺撞線的最后三百米,還是比較激動人心的。
比賽當天的天氣相當給力,氣溫在13-15度左右,陰天,涼風習習,超級適合跑步。在進入出發(fā)點之前,提前抵達的選手們已經(jīng)三三兩兩在換裝、存包、熱身,場地之內(nèi)一派熱鬧的景象。目測選手的國際化程度很高,選手們的參賽服裝也是五花八門,堪稱一道風景線。賽前的組織也是井井有條,人流擁擠但是并不讓人覺得亂哄哄,一切看上去都很放松,有序。我存了包以后找到距出發(fā)點很近的一條小路,一些選手在此慢跑熱身,我也順著街道跑了一個幾百米的來回,并做了熱身,畢竟是沒有任何經(jīng)驗的首馬,一切都在摸索中。距離開賽15分鐘的時候廣播通知大家到起點準備,斯馬是分區(qū)出發(fā),報名成績相近的選手同時出發(fā),會盡量減少比賽初期的擁擠和阻礙,由于去年報名的時候我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比賽成績因此被分到最后一區(qū),不過憑借上個月剛剛跑出來的2小時以內(nèi)的半馬成績單,可以前進兩個區(qū)出發(fā)。出發(fā)點的組織也很有序,一邊是廁所,另一邊提供飲用水,工作人員則排成一排隔離開各出發(fā)區(qū)。12點整精英選手和報名成績4小時以內(nèi)的選手準時出發(fā),我們后半?yún)^(qū)也在10分鐘后準時鳴槍。
賽道: 斯馬今年是第39屆,由于城市不大以及盡量減少跑賽對公眾的影響,一直采用并不完全重合的兩圈的賽道,城市賽段跑過梅拉倫湖,市政廳,王宮等著名景點,兩圈之間跑入綠化較好的動物園島,以使得參賽者既能領(lǐng)略城市風光,也有機會欣賞自然景致。賽道并不平坦,最著名的爬坡是9公里和33公里處兩次通過西大橋V?sterbron,讓包括我在內(nèi)的眾多選手苦不堪言。
賽記:
1-5公里,隨著出發(fā)的人流,按照配速腕帶上的分段時間,跑得很輕松,道路兩側(cè)的觀眾絡(luò)繹不絕,跑了幾公里后,配速員兔子紛紛解下身上的白氣球送給路旁的孩子,場面很溫馨。三公里開始出現(xiàn)第一個水站。
6-10公里,速度保持穩(wěn)定,人流依然密集,沿著梅拉倫湖跑了幾公里之后,第一次通過爬坡大橋,上橋之前受到全程最熱烈的觀眾鼓勁加油。在橋上走走跑跑,盡量保持體力,9公里過后吞下第一只能量膠。
11-15公里,配速穩(wěn)定,腿部開始出現(xiàn)疲勞跡象,在接近15公里處居然有兩次右腳落地時膝蓋像抻到似的疼了兩下,心中不由得緊張了一下,好在之后這種情況沒有再次出現(xiàn)。
15-20公里,踩著430完賽的配速跑,到20公里處仍然可以與分段時間吻合,不過速度開始下降,跑得開始吃力也是現(xiàn)實,二十公里處被430配速兔子群超過,就再也沒有追上他們。
半程過后,補給花樣增多,先是生吞了半根酸黃瓜,好咸啊,不過應(yīng)該是補充鹽分的機會,預防抽筋。在之后補給站除了功能飲料和水之外,開始提供香蕉,蔬菜湯,能量膠,可樂,咖啡。。。我是每站必停,借機休息,直到35公里處。
到25公里附近開始跑得越來越吃力了,28公里處開始了長達兩三公里的緩慢上坡,真是磨礪參賽者的耐力和耐心,體力接近耗盡不說,腳板開始疼痛,邁步越來越困難了。加之對于右膝蓋隱患的擔心,跑得有點一腳深一腳淺,速度掉的也很厲害,補給站拿了兩大根香蕉邊走邊吃了,再想跑起來卻是如此艱難。
33公里再次來到讓人崩潰的爬坡大橋,體力已經(jīng)撞墻的我,與大多數(shù)選手一樣,走路上橋,看著贊助商借著上坡打出的don't run, fly的旗子,只能是默默苦笑而過。。。
在經(jīng)歷幾次走走停停又跑起來的折磨之后,下定決心,即使以龜速跑步行進,也強過走路,為了避免重啟的痛苦,35公里之后不再停站補給,慢慢地超過一些走路的人,也同時被更多還有能量跑得更快的人超過。腳落地的感覺,不夸張地說,就如同踩到釘板一樣??粗飿伺瞥霈F(xiàn)的越來越慢,跟自己玩了個心理游戲,每隔兩公里就把頭上的帽子正反向交換戴法,就這樣堪堪捱到了40公里,看計時鐘,距離5小時還有二十分鐘,心下稍稍寬慰了一些,以當時8分鐘左右的配速,應(yīng)該可以在5小時以內(nèi)完賽了。
當我咬緊牙關(guān)跑進1912奧運會主體育場的時候,心中早已沒有沖刺的念頭,只求順利完賽,沖過(更準確的說是挪過)終點的一刻,看到了計時器上剛剛走過4:57:00(最后的凈時間是4:56:47),高舉雙手,在內(nèi)心中為自己歡呼了一小下。在被志愿者戴上完賽獎牌的一刻,感覺還是挺不錯的,好像之前痛苦的后半程都不曾發(fā)生一樣。
走出體育場,接過志愿者遞來的水壺和完賽食品袋,賽后的體育場外場氣氛如同狂歡,但著急趕火車的我卻無心感受,匆匆換好衣服,淋浴也來不及,隨手抓了一個肉桂卷,就著可樂一邊走一邊吞了下去。
作為微胖界的一名業(yè)余跑者,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的首馬,明年開始斯馬重新規(guī)劃賽道,重復的賽段將不復存在,跑起來應(yīng)該更加激動人心吧。再見斯馬,我還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