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們經常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讓,歸因為獨生子女問題,或是“溺愛”問題。其實根本原因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很多家長見不得孩子們鬧矛盾。孩子間一發生點什么事,家長馬上出面,似乎不出面就沒盡到責任,也擔心別人說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沒必要的介入,或不得當的介入,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系問題的機會,第三個壞處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沖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周末和媽媽一起去姥姥家,舅舅和舅媽也帶著自己3歲的兒子過來,兩個小家伙見面后都分外開心。玩了一會兒,5歲的孩子突然把3歲的弟弟抱起來,想要走幾步,可由于他力氣太小,一下摔倒了,弟弟的頭磕在沙發扶手上,大哭起來,5歲的孩子一下子不知所措,羞愧地向大家看去。舅媽過來一看,孩子頭上被磕出一個小包,大驚失色地叫起來。5歲孩子的媽媽見自己的孩子闖禍了,非常不好意思,擔心弟媳不高興,立即沉下臉批評孩子,要孩子給弟弟道歉,跟弟弟說對不起。
?5歲的孩子可能因為害怕,也可能覺得委屈,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任憑媽媽怎么說,都不吱聲。姥姥看這情況,沉不住氣了,也過來給孩子講道理,要求他給弟弟道歉。舅媽一邊安慰自己的孩子,一邊用暗示的口氣說,小哥哥不是故意撞弟弟的,讓小哥哥給道個歉,寶寶就不哭了。3歲的孩子聽大家都這樣說,就一直哭個不停,似乎也在等著小哥哥道歉。5歲的孩子在一伙人的逼迫下,終于招架不住,低低地說聲“對不起”。姥姥嫌孩子聲音太低,說沒聽清楚,鼓勵孩子“大聲點,再說一遍,好孩子就要勇敢承認錯誤!”孩子不說,大家就又鼓勵他再大聲說一次。孩子終于提高聲音又說一句“對不起”。話音剛落,大家正要松口氣時,孩子“哇”一聲哭起來,開始發脾氣,亂踢亂打媽媽,拉著媽媽要離開姥姥家。
讓我們體會一下5歲孩子的心情。他和弟弟玩得愉快,情不自禁地抱起弟弟,一定是出于一種好的愿望,或是表示對弟弟的喜愛,也可能是想要展示一下做哥哥的強壯,甚至是想獲得大家的某種贊賞,結果卻是闖了禍,可以想象孩子當時多么尷尬,多么沒面子,且多么擔心。假如這時家里人能換一種方法來處理,給孩子一個臺階下,效果一定不一樣。比如態度輕松地對弟弟說:“小哥哥是想試試能不能抱得動你,不小心摔倒了。沒事,讓媽媽給吹一吹,一會兒就不痛了。”或者故意轉移一下弟弟的注意力,對哭泣的弟弟說:“小哥哥剛才可能是沒抱好,摔倒了。要么再讓小哥哥抱一下,這次小心點,看能不能抱得動你?!蔽蚁嘈沤浖议L這樣一說,小弟弟會很快忘記自己的痛,不再哭泣,很樂意配合。小哥哥這時也一定愿意更小心地去抱弟弟,以免摔倒。這時大家可以順便告訴小哥哥,以后想抱弟弟的話,遠離茶幾桌子等硬物,那樣即使摔倒了,也不會碰傷。
?當然也有這種可能,這時小弟弟不愿意再讓小哥哥抱,或小哥哥不想再抱小弟弟,大家同樣可以理解地說,“嗯,寶貝真懂事,是擔心再摔倒吧。你們現在確實太小了,可能抱不動,過幾年再抱吧,再長三年,估計哥哥就能抱得動弟弟了,說不定弟弟也能抱得動哥哥了。”相信家長的話說到這里,全家人的感覺都很輕松,孩子也絕無再計較的可能。有人擔心,如果當時不要求5歲的孩子道歉,是不是他以后會變成一個沒有教養的人,做了錯事也不懂得內疚?
? 這種擔心完全沒必要,這就又涉及我們前面提到的信念問題: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只要他們成長中獲得過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過得體的禮貌和修養,他就得到了這樣的滋養。反之,成年人如果對孩子的一點無心之過不能表現出體恤,大驚小怪,上綱上線,逼迫孩子說“對不起”,這樣才會損害孩子的友愛心。試想孩子在眾人脅迫下,勉強說出“對不起”三個字之后,他的內心更善意了還是刻薄了?他對弟弟的好感到底是增強了還是被削弱了?他從此以后變得更理性了還是更情緒化了?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傷害的其實是兩個孩子。那個3歲的孩子雖然得到了一句道歉,內心深處是否也被埋進了一些得理不饒人的俗念?在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家長當然可以建議5歲的孩子給弟弟道歉,輕松的氣氛下,孩子多半是愿意表示歉意的,如果不愿意,家長先代孩子表示道歉,給孩子做個示范。然后告訴兩個孩子“好,沒事了,你倆再玩去吧”。這件事情到這里結束,那么不光5歲的孩子挽回了面子,從這件事中得到了教訓和做事的分寸感,也學到了寬容、樂觀,3歲的孩子也同樣能學到這些東西。
?兒童的世界非常單純,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是成年人強加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間的沖突關系看成是“犯錯誤”,尤其是看成欺負和被欺負的關系。現在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我們不欺負別人,但也絕不讓別人欺負?;蛑苯痈嬖V孩子:你不要主動打別人,如果別人打你,你必須要還手。甚至有的家長為了強化孩子的自我保護,會對孩子說:如果你在外面挨了打,不還手,回家我就打你。這樣一種教導,可能讓孩子學會不吃虧,但人生很長,“不吃虧”到底是一道護身符,還是一種隱患?發生在成年人世界中的無數事實已讓我們看到,從不吃虧的人或報復心重的人,反而活在十面埋伏的危險中。
? ?比如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女朋友和他分手后,另找一個男朋友,他就去把人家殺死,然后再自殺。這樣一種行為,表面上出于愛,實際是出于恨。狹隘的復仇心理讓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去毀滅一個讓他有吃虧感的人。大部分“不吃虧”的人雖然可以活得一生平安無事,但“不吃虧”真的為他贏來更多的幸福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