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在讀書會上,跟一些朋友分享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在講“不爭”、“無為”時有朋友提問:老子老提倡“不爭”、“無為”,是不是太消極?我們現實中有很多不得不爭、不得不為的情況,老子思想怎么解決現實問題呢?
? ? 她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很多朋友對道家智慧有同樣的誤解。所以很愿意盡我所能地作出闡述與解釋。
? ? 理解老子的思想需要把表象與本質分開,表象可延展為過程、方式;這樣本質就是結果與目的。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表象與本質的不一致,甚至是恰恰相反的,《道德經》里就有很多辯證法相關的論述。
? ? 如,“無為而無不為”中,“無為”意指“不妄為”、是表象與方式,其結果是“無不為”,即“無所不為”,“道者,反之動”,方式與結果相反相成。蔣錫昌云:“無為者,言其體;無不為者,言其用”,正是此意。
? ? 同樣的邏輯,老子提倡的“不爭”是方式,“爭(且勝)”才是本質結果;老子提倡的“退”是表象,“進”才是本質結果;老子提倡的“守”是表象,“攻”才是本質結果;老子提倡的“柔”是表象,“(持續地)剛”才是本質結果。
? ? 本質結果和儒家相似,但其方式與表象與儒家恰恰相反,這正是老子哲學的高深之處。就如一個人去爬山,忽然前面遇到了磐石阻隔,儒家會鼓勵你不畏艱難、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往前沖。即使“知其不可”也要“為之”,哪怕爬到山頭時已摔碰得體無完膚、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也是“成功”的悲劇英雄。老子同樣提倡要爬到山頭,但看到前方有磐石阻隔,則會冷靜地評估一下風險,不強蠻地“涉大川”,迂回一下、規避一下,另外找一條更自然、更簡易的路爬到山頂,如“庖丁解牛”般地輕而易舉、自然而然達成目的。結果是一樣的,儒家提倡勇猛的直線前進,而道家提倡的是“曲線救國”。
? ? 《道德經》第22章云:“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用美妙的排比揭示韜光養晦、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同樣,《道德經》第36章也有表象與本質相反相成的描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 ? ? ? ? ? ? ?
? ? 其實,老子和孔子一樣,都是“積極”入世的,只是孔子是以入世的方式入世,而老子則以出世的心態(方式)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