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臨睡前,我躺在床上看武志紅的心理學課。
主題是進入別人的現象場。
現象場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來的。
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自我體驗的總和,想要了解一個人,就要進入他的現象場,體驗到他的體驗。
這個說法還是太模糊了。
武志紅在文中描述了他進入父母的現象場的體驗。
具體做法:
1、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仔細感受自己的身體
2、想象母親出現在你旁邊,尊重第一印象,不要刻意修改,越具體越好
3、向母親的方向跨一步,想象自己進入母親的身體,成為母親的角色。從現在起,你就是她
4、睜開眼睛,用母親的姿勢走路,用母親的方式說話
5、如果你想起一些關鍵印象,試著去感受母親在這些時刻的體驗
6、十分鐘后,停下來站好
7、跨出母親的身體,進入自己的身體,重新成為自己
8、感受自己的身體,調整呼吸,睜開眼睛,體驗結束。
我當時躺在床上,沒有真的按步驟去做這個練習,只是閉上眼睛模擬了一下,但我很快就感受到一些從未有過的強烈感覺。
我竟然不自覺的流下眼淚。
我本來以為父母并不了解我,其實一直以來都是我不了解他們。
后來我看文章里說,很多人在做這個練習的時候都會情緒失控甚至嚎啕大哭。
今天我寫文章之前又重溫了一下那種感覺,還是覺得鼻子發酸。
不僅如此,我用這個方法,試著去體驗愛人、孩子,真的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不是從邏輯、語言和意識層面理解對方,而是從體驗上成為對方,感受他的心情,那就感覺就像是——忽然“懂得”了那個人。
不管他是誰,他不再是站在你對面的“別人”。
你成為了“他”,“他”成為了“我”。
我覺得做這個練習,最大的收獲是打破自己的“自戀”。
打破自戀,可以讓人用更客觀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他人,不再固著于自我的局限,從而更加寬容和平和。
當“我”全然體驗到“你”的體驗,我就成了“你”,那“我”又是誰呢?
當你成為別人,你還會固守著自己的自戀不放嗎,還是固守著那個人的自戀?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我非常建議大家有興趣可以做做這個練習,體驗我們的家人和朋友,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
通過了解他人更加了解自己。
對改善關系也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