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城叫做浮山,因山漂浮而得名。相傳臨汾東南有山,堯舜時,洪水橫流,其山隨水高低,其形若浮,故名浮山。小城名字的由來便是如此了。在小城度過了迄今為止最美好的幾年——充滿了自由,溫暖的回憶。
? ? 對于小城留下的記憶,雖然不曾想起,卻也無法忘記。
? ? ? 依稀記得,在小城那只有五個學生的小學。鄰里間包括我在內的五個孩子,每日清晨,從最東邊巷子孩子的叫喊聲開啟了一天的生活。學校在最西邊,于是東邊巷子里的孩子便擔負起叫醒其他小伙伴的任務。仗著家住西邊點,我應該屬于最賴床的那個了,其他小伙伴對我恐怕只有無奈兩個字吧。在只有五個學生一個老師的前提下,自然也就沒有上下課鈴聲了,似乎一切可以省略的都沒有存在的必要,索性上下課都靠老師一聲帶著商量的叫喊:“孩子們,玩夠了沒,咱們要開始上課了。”
? ? ? “老師,還沒呢,就再等一小會,好不好啊,捉迷藏還沒有完呢?”這樣的對話不知重復了多少遍。
? ? 曾經的我們以為小城便是全世界;后來發現小城只是世界某處的一個小角落而已;再后來發現小城好大,大到可以包容我們的一切脾氣,容納我們所有的不完美,使我心存溫暖。小城不總是安靜的,但也不喧囂,總帶著它天生的真誠。
? ? 在小城的那幾年我們肆無忌憚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沒心沒肺的大笑,毫無顧慮的哭泣,無需在乎他人的想法。我們吃著白家的牛肉丸子面,再來一碗熱騰騰的羊湯,看著小城街上時不時路過的人們,講著親切的家鄉話,每個笑容里都充滿了溫暖。我們一起搗蛋,一起感受溫暖,一起仰望天空,呼吸著同一片空氣,不知不覺中我們長大了,離開了,追求遠方了。
? ? ? 而后,我們奔走在各個汽車站,火車站,高鐵站……
? ? ? 我們開始生活在天南海北的各個城市,也感受到了溫暖,卻不會再有小城般的親切了。背著行囊,朝著遠方,一路前行,一路高歌,不曾因為陌生而畏懼退縮。
? ? ? 只是,有天我們累了,想回到小城放松下。那里有我們的家人,有兒時的記憶,還有份天真在那里保存著。
? ? ? 我們相聚在曾經出發的地方,給對方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不急不緩,不吵不鬧,講述著一路走來的遇見,再一起走一遍老路,對包子鋪的大爺說聲:大爺,來倆肉包子;看著街口那五六個老頭:大爺,您這局棋要贏啊;看到手里裝滿東西的鄰居大媽:大媽,買了這么多東西啊;一群稚嫩的小孩朝我們走來,叮囑一句:玩的差不多了早點回家啊……
? ? ? 小城每處的景、情,都定格在腦海,即便只是回憶,余下的全是溫暖。我對小城的情感大致與黃永玉老先生對鳳凰古城的感情不謀而合吧:“在天涯海角,我都為它驕傲,它就應該是那么小,那么精致而嚴密,那么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