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一家店“苗家酸湯魚”,“酸湯魚”3個字,攪得食欲蠢蠢欲動。
紅色湯底中,西紅柿熬煮得軟糯,酸甜味完全稀釋在湯里。酸、甜、咸,再混雜香茅草以及其他不知名的草本植物。
黃骨魚在紅湯中燉煮,一筷子下去,魚肉連帶魚骨,輕松夾起。新鮮滑嫩的魚肉,沒有絲毫的土腥氣。缺點只有一個:魚骨有點多。
酸湯魚除了吃魚肉的鮮嫩,重點還在于風味獨特的湯,以及蘸料。蘸料是某些植物磨碎之后,再加點紅湯攪拌均勻。是非常陌生的草本味道。
酸湯很開胃,加上魚肉、金針菇、娃娃菜、豆腐、豆芽,就著一碗米飯,吃到嗓子眼上去。
店里有一種金桔乳酸菌飲料。綠色小金桔切成兩半,兩片檸檬,乳酸菌加冰塊。冰冰涼涼,酸甜而不膩。是吃酸湯魚的必備。
這種“重口味”的魚,作為廣東人,平日里是很少吃的。
廣東地區吃魚,并沒有花樣復雜的湯底和蘸料,吃的是主要是魚的鮮。比如清蒸鱸魚。
清早在菜市場魚檔那里,在池子里游來游去的鱸魚,你一眼相中那條靈活擺身的,示意魚販撈起,去鱗去內臟。
蒸鍋水開之后,在白盤上放兩根蔥頭,擺上鱸魚,在魚身均勻抹上細鹽。加點料酒,放姜片。蒸個7分鐘起鍋。
蔥切碎,撒在魚身上,淋上醬油,再淋上熱油,就會聽到“茲啦”一聲,是蔥末被熱油燙到的驚叫聲。
魚肉鮮美,細嫩爽滑。
想起兩年前在湖南郴州,吃過旅店老板親手做的清蒸東江魚。肉質相似。只是老板在魚身上撒了一些剁碎的辣椒。咸香中帶點小小的辣,胃口大開,吃了大半條魚,還有兩碗飯。
幾年前去陽江出差,那里靠海。晚上出去覓食,也不知道哪里有好吃的。同事幾個人坐上計程車,叫司機開去最有名的大排檔那里。隨意挑了幾條魚,在砂鍋里加清水熬煮,老板說這道菜叫“雜魚煲”。
味道異常鮮美,吃過一次,幾年過去還是念念不忘。
去黃山旅行,山腳下有一個熱鬧的菜市場。在橋底下一家大排檔。我和好友去吃了當地特色臭鱖魚(也稱桂魚)。
我倆站在冰柜旁,盯著那盤腌制的鱖魚,互相遞了個眼神。
幾秒鐘之后,我猶疑地問老板:“臭鱖魚是臭的嗎?”
老板笑道:“不臭的。”看她表情,應是很多人問過同樣的傻問題了。
哈哈,確實一點都不臭。鮮香微辣,唇齒留香。
相傳,臭鱖魚的做法是幾百年一個徽州商人妻子首創。當時很多徽商做賣魚的生意,在江邊收購,然后雇人挑木桶送到山里去賣。有一次天氣太熱,還沒送到山里,魚已經有點發臭了,為了避免情況繼續惡化,商人的妻子用濃油赤醬腌制,沒想到味道卻卻出奇地好。
在廣州的飯館,倒是吃了不少酸菜魚。除了魚要鮮,酸菜要腌制得脆爽,這也很重要。
曾經在花都區一家鄉下飯館,吃過的酸菜魚味道之差,實在難忘。
草魚一股濃重的土腥味,酸菜也許是腌得太長時間了。一嚼,味道太老,酸味太過頭。
為什么記得這么清楚?除了魚難吃之外,還因為那一次是我陪著一位小朋友去見她的心上人。他在花都區某個部隊。部隊的具體位置是在哪里,她不知道。
他在部隊里不允許用手機。沒辦法即時聯系。
兩人曾經寫過信。他信封上的地址寫得不甚明晰。只寫了某條路,沒有具體到哪一號。
去到那里才知道附近有很多軍隊分區。下了車,走路,連續問了好幾個分區,都不是他的所在。
后來又搭摩托車,兜兜轉轉問了好幾個分區。最后終于找到他,他正好就在門口守衛。
你也許在想,這是個美好的故事?嗯,不是,男孩心里有另外一個人。
這是一場只屬于我那位小朋友一個人的暗戀。
如同,那盆酸菜魚。雖然味道不夠好,但也在記憶里占據了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