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抑或善惡的定義不過是人給予的,人為定義的而已,性本就是性,無以善惡來區分
想起來了,老師說過性與德,這也像陰陽兩面一樣時刻存在交融嗎?
可是,我又會覺得,人性本無以善惡,小孩子餓了就想吃東西,困了就想睡,是欲是本能。但是性確實空白一片,原生家庭,會慢慢的去影響他的方方面面,正如小孩子是稚陰稚陽,體質很純很干凈,后來雜質慢慢堆積~小孩子在社會群體中所受的影響慢慢的感受身邊人的喜惡,去接受親人給他的定義的應該與不應該,他會慢慢把父母的思想遺傳下來,小初高十二年的教育,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好的壞的,這個是合的過程,而慢慢的,他開始學會自己的判斷,開始思考每一件事情的對與錯,這是化。
但是問題又來了,這個化,如果是建立在父母親戚長輩老師給予的世界觀上來化其余的事情呢?還是去用自己的思維去話他人所給予的世界觀?
人是有慣性的,在習慣了一些思考方式之后,就會認為這些思考方式是對的,然而反過來去思考這些他人所給予的世界觀的話,會發現我們大多活在他人看來的角度里,總是在適應別人所認為你應當去做的角度,忘了走出來自己去思考一些。
就像看病,我們去找那個因,最初的時候是好的,然而中間是什么導致了現在的問題。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什么使得我成為現在的我,哪些思維方式是別人強加于我或者在我不知世事的時候灌輸進來的
一陣胡思亂想襲上心頭,我發泄完了,去看書了~
對了,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對每件事情的看法都是有因的,這個因不論時間長短都是存在的,除非我們真的用自己的思維將其合化了,才能不算是偏見吧~否則,也只是成為一個定勢思維呆在那里而已
青先生:?首先,人的先天根器是有差異的,其次,后天影響也是有差異的。善惡的問題,有機會可以了解一下陽明心學。
入素:好,曾經看過一些~
青先生: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你們之前是看書,我現在帶你們是讀書。看書過眼,讀書走心。
入素:好
青先生:適當給你們些壓力,可以讓你們習慣事上磨心。萬一碰上紛繁噪雜的環境,不至于手足無措。
上一篇:18、陽浮陰弱
下一篇:20、陰陽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