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的詳細介紹和書評請見這里。請點擊
馬爾薩斯和李嘉圖,堪稱亞當·斯密之后經濟學界最閃亮的雙星。馬爾薩斯是第一位專業經濟學家,由于李嘉圖的貢獻,經濟學才被視為一門科學。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論斷說,人口數量傾向于超過維生所需的所有可能資源,社會最終會陷入絕望的陷阱。李嘉圖則打破了亞當·斯密每個人都可以同步發展的樂觀論斷,社會會分裂成為彼此敵對的團體,而且工業家將會敗落。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社會縱使沒有陷入馬爾薩斯的泥淖,也會在李嘉圖危險的升降梯上分裂。
馬爾薩斯和李嘉圖兩人的出身背景、所受訓練和職業生涯完全不一樣。馬爾薩斯出身于英國上層階級,李嘉圖則是從荷蘭移民來的猶太工商銀行家之子。馬爾薩斯畢生從事學術研究,。而李嘉圖卻是一名成功的證券商人,42歲退休時已經是腰纏萬貫。
他們的遭遇截然不同。馬爾薩斯“是他的時代里被批評得最厲害的人,連拿破侖也比不上”。當然,一個指出社會陰暗結局的人,也很難指望受人尊敬。
而李嘉圖就不同了,愛情事業雙豐收的他廣受人們尊敬,晚年還進入下議院,受邀對兩院發表講話。
當李嘉圖的觀點受到熱烈的討論時,馬爾薩斯對經濟學的貢獻(除了他的人口論之外)卻被忽視了,并一再受到貶抑。
因此,他們對所有的事務都有所爭執,這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也好像如此。1820年,馬爾薩斯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出版后,李嘉圖用220多頁的注解來指出馬爾薩斯論證的缺失。馬爾薩斯也確信,李嘉圖的觀點有著與生俱來的謬誤,并在書中進行了揭露。
看到這里,親愛的讀者們,是不是以為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兩個偉大人物之間撕逼的狗血故事?非也非也,實際上,他們兩人是最親近的朋友。
他們的相遇,始于1809年。當時,李嘉圖發表了一系列關于金銀價格的精彩書信并駁倒了反對觀點。詹姆斯·穆勒和馬爾薩斯先后開始尋找書信的作者,三個人從此建立了終生不渝的友誼,書信來往不絕,還不斷的相互造訪。
李嘉圖常常在經濟上幫助馬爾薩斯,指導他買債券,賺點小錢。滑鐵盧戰役前夕,馬爾薩斯忍受不住擔心下跌的壓力,寫信給李嘉圖,催李嘉圖將他的證券趕快賣出,得點小利就成。最終如李嘉圖所預測的,威靈頓公爵獲勝了,他全力做多大賺了一筆,而馬爾薩斯只收獲一點點利潤。(據說,大部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投機生意也多以失敗告終,馬爾薩斯老先生若知道這一點,是不是會好受一些。)
他們就這樣,通過信函與互訪無止境地辯論,直到1823年。李嘉圖在給馬爾薩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說:“親愛的馬爾薩斯,此刻我的話已說盡。像別的爭論者一樣,我們在多次討論后仍各執己見,然而,這些討論從未影響我們的友誼。即使您同意哦的意見,我對您的喜愛也不會更進一步。”。
就在這一年,李嘉圖突然去世,享年僅51歲。馬爾薩斯則活到了1834年。他對李嘉圖的看法是:“除了自己的家人外,我從未這樣愛過任何人。”
說完馬爾薩斯和李嘉圖兩人相愛相殺的故事后,心情仍然非常激動。
他們“相愛”是因為探究真理,他們“相殺”也是因為探究真理。
同時代的作家瑪利亞·埃奇沃思說:“他們一起尋找真理,并且在發現真理時歡呼雀躍,毫不在乎是誰先發現的。”
這才是世間最純粹、最高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