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的戰場——評斯坦利·布魯版經濟思想史

在眾多社會科學之中,經濟學的風光目前處于一時無兩的境地;經濟學帝國主義的稱呼,一方面是其他學科對經濟學的傲慢的諷刺,卻也包含著深深的嫉妒。但是經濟學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的地位,實在是他的解釋方法和洞察力的確超過了一般社會科學,簡單來說,經濟學在解釋人類社會的現象時,更為有效;這種有效在經濟行為方面,當然是毋庸置疑的,這本來就是經濟學的本業,可怕的是,在解釋許多看似不那么經濟的行為時,比如愛情、比如教育等等,經濟學也提供了起碼是更為新穎的洞見。

雖然社會學家、哲學家們非常反感經濟學家的假設,確實,在經濟學家看來,理性人在進行決策時,如同一個熟練運用復式簿記法的會計一般,左欄是成本,右欄是收益,他們精心權衡比較做出決策。哲學家大喊,人生中許多決策并不是基于成本收益,然而在我看來,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討論的并不是同一群人,哲學家所討論的,往往是哲學性的人,即不斷通過反思超越自身局限性的人;然而經濟學家討論的是絕大多數人,是的,就是讓人厭倦的正太分布圖中那個波峰周邊。

經濟學帝國主義壓迫的其他社會科學喘不過氣來,唯一讓人高興的是這幫家伙內部也是紛爭不止。所以我建議每個非經濟學的社會科學學者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攻破敵人必須從內部攻破嘛。

一、重商主義

打個比方,重商主義是典型的以鄰為壑學說,就是要拼盡全力地損人利己。重商主義認為金銀是國家財富的主要載體,而對外貿易是獲取財富的主要途徑。重商主義強調在對外貿易中不斷增加順差。 為了不斷增加順差,就必須通過強大的國家和軍隊攫取殖民地,來實現宗主國利益。所以重商主義很自然的與軍國主義曖昧糾纏。

重商主義的許多觀點在今天看來已經非常落時了,實際上以鄰為壑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就像做生意,大家賺錢生意才做得下去,老是你一個人賺,生意很難持續的。但是在特殊的時期,我們還是經常能觀察到重商主義的幽靈重新出現。比如一國經濟面臨蕭條之際,貿易保護主義往往會成為主流選擇,其實政治家未必認識不到貿易保護主義對長期增長的危害,但是他們還需要討好選民,畢竟選民更多關注短期的利益。經濟學家可以是一輩子的職業,但是總統最多只能當兩屆所以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正常差異在于經濟學家往往關注中長期,而政治家由于他們的任期,更關注短期。這充分證明了屁股決定腦袋啊。

二、重農主義

相比于重商主義者的咄咄逼人,重農主義者比較類似溫和的鄉紳。實際上他們最重要的思想的確在于認為只有農業是生產性的,工業和貿易是非生產性的。他們認為經濟秩序應該符合某種自然規律,但究竟自然規律是什么?即使重農學派的主要旗手魁奈也對自然規律諱莫如深。他甚至認為,治理國家也只要遵循自然規律而已。某種程度上,這讓人想起道家思想主張的無為而治。

當然,相比于重商主義這,重農學派的沒落是更加明顯的。工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在隨后歲月里成為國家增長的重要力量,而農業的重要性卻不斷降低,因此整體上作為一種主張,重農學派的思想已經成為了思想史里的展覽品。然而他們的很多思想卻對后來的經濟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重農學派首先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并分析支配財富與商品流通的規律;同時,他們最早提出了收益遞減規律,這大大啟發了馬歇爾后期提出邊際收益遞減學說。

三、古典學派-亞當斯密

從古典學派開始,我們才能看到現代經濟學的清晰雛形。古典經濟學的諸多學說,日后將在現代經濟學中獲得更精致繁復的解釋。古典經濟學家提出了很多洞見,蘊含于其中的是一種對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的樂觀,甚至有些盲目的樂觀。

比如休謨,他毫不留情的批評了重商主義狹隘的國際貿易觀點,他認為國際貿易實際上應該是一個互利過程,并非零和博弈。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入發展,窮國漸漸能夠趕上富國的發展水平。這一點從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似乎得到了印證。但是無論如何,這種樂觀還是有盲目的成分,許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顯然無法從休謨的樂觀中獲得任何撫慰。

最偉大的古典學派學者當然非亞當斯密莫屬。一般來講,我們對斯密的了解主要在于“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思想,但實際上斯密除了是為自由市場鼓吹的經濟學家,他還是一位倫理學家,在《國富論》出版前,他完成了一部道德哲學著作《道德情操論》,在這部書中,他認為是道德力量使我們抑制自私。

實際上很多當代經濟學家對斯密的分工思想表達了更大的興趣,他認為通過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可能在我們看來這一思想平平無奇,但是我們回想當時的思想背景,重商主義強調商品生產出來之后如何通過交換提高社會財富,而重農學派關心的是農業產出,因此斯密關于制造業的分工思想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斯密關注到了分工一個重要作用,即分工為機器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分工將復雜的工作分解為簡單工序,而斯密時代的機器只能處理簡單任務。

除此之外,斯密還是勞動價值論的先驅,他認為勞動是衡量所有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是資本增長顯然對這一簡單的價值論提出了挑戰。比如生產馬鈴薯和生產棉紗,我們假定1磅棉紗和10磅馬鈴薯的生產時間是一致的,但是很顯然,生產1磅棉紗還需要生產資料,這樣幾乎大家都回去種馬鈴薯。因此,斯密認為,在一個社會中當資本投資和土地資源都變得很重要的時候,商品通常可以交換其他商品、貨幣或勞動,這個交換數額要足夠高,要包含工資、地租和利潤。

令人意外的是,斯密還強調了工資與績效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應該算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先驅。

斯密之后,許多的經濟學家通過思想與斯密發生著持續而有效的對話。比如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科斯定理、工資剛性理論等等,這足以證明偉大的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

四、古典學派-馬爾薩斯

馬爾薩斯以他的人口理論為世人所熟知,但是我敢打賭,如果認真讀過他的著作,可能大多數人無法對他產生好感。在表述有關人口的看法是,馬爾薩斯像一個優越感爆棚的尖刻老頭,他認為,對窮人一定不能提供支付救濟。給他們提供幫助會讓更多的兒童生存下來,從而最終使饑渴問題更加惡化。馬爾薩斯顯然是一個過分悲觀主義者,事實上他僅僅認識到了人口增長對資源的消耗,然而大大低估了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積累對產出的貢獻。

相比于人口論的簡單粗糙,馬爾薩斯的卓越貢獻在于其很早就洞察到了有效需求可能不足。他認為,工人們不能買回全部產品,那么剩余的產品將會由誰來消費呢?當然,資本家會消費一部分多余的產品,但是對于絕大部分資本家來說,中心目標還是積累利潤,所以必然還有剩余需要其余另一個階級來消費,這個類似于救世主的階級是什么呢?馬爾薩斯認為是地主階級。所以他提出了許多政策建議,這些政策建議都是十分有利于地主階級的。實際上有效需求不足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但是馬爾薩斯過分高估了地租和地主消費的作用,但是對有效需求不足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看法無疑給了凱恩斯以極大的啟發。

五、古典學派-大衛李嘉圖

李嘉圖可能是少數幾個能入馬克思法眼的人物,馬克思習慣以庸俗經濟學家稱呼那些他看不上的經濟學家,對于李嘉圖他只是遺憾地表示他存在著許多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像很多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一樣,李嘉圖對價值理論與表示了很大的興趣。他在很多方面發展了古典學派的價值理論。他顯然意識到了資本投入對勞動價值的影響,還有就是不同勞動之間可能無法簡單通約的問題。但是他還是堅信,商品的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供需關系只是暫時地、短期地影響短期價格。

李嘉圖還詳細分析了收入分配的各種要素:工資、利潤及地租。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給馬爾薩斯強調地主對增長有效需求的作用做注腳,李嘉圖認為,勞動力規模的擴大與固定數量的土地及農業中的收益遞減相互作用,導致總產量以遞減的速度增加。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真實工資始終維持在生存水平,而利潤消失,所以地主是長期增長過程中唯一的受益者。

如果說斯密對重商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反駁還僅僅處于定性分析階段,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簡直是終結了重商主義者的國際貿易觀、李嘉圖認為,即使一個國家在生產所有商品上都比另一個國家更有效率,兩國之間的貿易仍然能夠使兩國互相得益。值得指出的是,在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中,比較優勢取決于比較機會成本,而不是自身的成本。

李嘉圖對經濟學分析做出了很多永久貢獻。包括:對抽象推理方法的使用、比較優勢理論、對邊際分析的使用、對農業中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表述、拓展了包括收入分配在內的經濟分析的范圍。

但是很顯然,即使作為大師,他的很多理論也有過分粗糙的地方:他過于強調了收益遞減規律在農業中的作用。從歷史來看,技術進步與資本積累使得發達國家單位勞動的產量不斷增加;同時,李嘉圖還錯誤地假設土地只有單一的用途。這使得他得出的結論是地租不構成生產的成本。

最后,由于他的價值理論對于需求作用過分輕視,這使得他簡直誤導了現代價值理論的發展。當然,這樣的觀點并不是毫無爭議的。實際上,馬歇爾的每一個理論簡直都充滿了爭議,而唯一毫無爭議的是李嘉圖是經濟分析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樣的人物。

六、古典學派—邊沁、薩伊、西尼爾

邊沁認識到對幸福和痛苦的評價是主觀的,在人與人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但是,他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目標,需要個人之間效用的對比。這種對比有必要對效用以基數的形式進行精確的度量,也就是說,效用必須用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單位來亨利航;而他選擇進行測算的單位就是貨幣。

但實際上雖然邊沁因為他簡單的可供加減的功利主義學說為世人所知,但實際上他對經濟學最大的影響來自與他的效用理論。當然,今天的經濟學理論并不依靠邊沁狹隘的“產生幸福的計算”,現代的經濟理論還把其他動機和其他行為模式考慮在內。并且,大多數現代經濟學家拒絕個人之間效用的比較。然而,強調通過比較成本和收益進行理性選擇的大多數現代經濟思想,都植根于邊沁的人類行為概念。

以個人名字命名一個定理是青史留名的好方法。薩伊就是這樣的幸運兒。薩伊定律強調供給可以創造自己的需求。但是過分強調供給的決定性作用,無疑推遲了對經濟周期的深入研究。薩伊定律錯誤地假設經濟會一直趨于充分就業,這個學說在長期還是具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從短期來看,在市場為基礎的經濟中,這個原理并不正確。即使各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足夠購買已經生產出來的所有產品,但這并不能保證這些收入的獲得者會把報酬花在現有的產出上。

七、古典學派—穆勒

相比于絕大多數對經濟持續增長懷有強烈熱情的經濟學家,斯圖亞特穆勒可能是為數不少的希望經濟增長維持在一個緩慢速度而社會公平有所加強的學者。

穆勒敏銳地察覺到短期收益遞減和長期規模報酬是所有所區別的,這無疑啟發了后來的新古典經濟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企業理論。在分配方面,穆勒認為分配與生產不同,僅僅是一種社會制度而已。顯然割裂生產與分配的關系是一個錯誤,但是強調制度對分配的作用,這顯然是極其有洞見的,因為在他之前,李嘉圖主張分配規律是自然且無情的。

穆勒清楚地意識到了如果需求部分地取決于價值而價值又取決于需求,這將會是一個矛盾。他的解決方法是建立需求表,即反映價格與需求數量之間的關系。價格與需求量之間實際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

穆勒贊同李嘉圖所倡導的基于比較成本規律的國際貿易,但是穆勒增加了一個國際價值規律,主要是探討貿易所得在貿易國家之間如何分配。穆勒認為,實際的實物貿易不僅取決于國內成本,還取決于需求的類型。更具體地,國際交換的條件取決于國外對每種產品的需求和彈性。

穆勒還是倡導最小政府的先驅,當然,他也強調了在某些情況下政府干預的必要性,比如對童工的管制等等。

八、社會主義

雖然社會主義有著形形色色的主張,但是他們還是一些共同的主張:第一,他們都批判古典主義者的利益和諧的觀念。他們把社會看做由不同階級組成的,并且這些階級之間充滿了利益沖突。第二,社會主義者都反對自由放任概念。除了無政府主義者之外,其余的社會主義者都將政府看作是工人階級利益的一個潛在的先進代表。第三,他們對反對薩伊定律,認為資本主義會帶來周期性危機。第四,社會主義者否定作為古典學派思想基礎的人性的概念,卻相信人具有完美性。第五,為了改善大眾的生活條件,每種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都提倡集體行動和企業的公共所有權。

很容易看到,社會主義的信條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一個社會如何平衡公平與效率?如果收入報酬的分配是任意、專斷的,如何防止政府作為一種工具被一部分人所控制,獎勵忠誠的人兒懲罰意見不同的人?在一個巨大的工業經濟中,如何計劃和協調生產性資源的分配?如果沒有經濟自由,政治自由如何才能保證?

九、馬克思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的基礎是他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包括生產該商品的直接勞動、該商品生產過程使用的機器和原材料所包含的勞動以及在生產過程中轉移到該商品上的價值。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有著重要區別:馬克思認為勞動時間決定商品與服務的絕對價值,李嘉圖則認為不同商品的相對價值與各自包含的勞動時間成比例。馬克思認為他的勞動價值論剔除了一種錯覺:土地和資本所有者對商鋪價值的形成做出了貢獻。這樣,他的理論打開了勞動剝削理論的大門。

根據馬克思的資本流通總公式,資本流通可以分解為買(G-W)和賣(W-G‘)兩個階段,但是無論買還是賣,只要局限在流通領域,價值就不可能增值。在流通領域中,既然等價交換是前提,顯然剩余價值便不能從作為資本的貨幣本身產生;它也不能在尚書公式的第二階段(商品出賣階段)產恒。因此,價值變化只能發生在資本總公式的第一階段所購買的商品上。但不能發生在這種商品的價值上,只能從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即他的使用上產生。也就是說,要獲得剩余價值,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在市場上買到一種特殊的商鋪,它有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即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他的使用價值能夠創造出價值,并且能夠創造出比自身更大的價值。

馬克思認為,如果資本家相對較多地投資于機器而較少投資于勞動力,那么資本有機構成將會上升,而利潤率將下降。這對馬克思來說非常關鍵,因為這意味著資本主義面臨加速其滅亡的內部矛盾。

馬克思為經濟學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一,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是整個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重要參與者;第二,馬克思很早注意到了對經濟周期的影響;第三,馬克思正確地預測到了大規模企業和壟斷力量的增長;第四,馬克思將替代效應應用于勞動節約型資本的研究,突出強調了替代效應。

但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

1、勞動價值論的缺陷?,F代經濟學家否認工人勞動是一切交換價值來源的觀點。土地和資本也是生產性的資源,他們獨立于并超出勞動價值之外,而勞動力的生產是需要他們的,資本的一部分的確是由過去的勞動創造的,但是過去的勞動已經按照它創造資本過程中的貢獻支付了報酬。于是資本就變成了可以獨立買賣的資源。這樣,它創造的價值就超過了生產它時使用的勞動力的價值。

2、關于剝削理論。馬克思認為,由于大量失業后備軍的存在,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會趨向于維持基本生活的水平。但是實際上并不存在長期的大規模失業,在相對充分就業條件下,資本家之間必然相互競爭以吸引高素質的工人。

3、馬克思相信資本積累導致利潤率下降,從理論上講這是可能的,但是還有一些因素在起作用,特別是新技術提高了資本的生產率,抵消了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從歷史上看,資本收益率和利潤率是隨著經濟周期波動的,而不是呈下降的趨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