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想成為別人。”
Monica
#1
其實這話實在有點以偏概全,我還有一部分煩惱可能來自發(fā)現(xiàn)自己長胖了兩斤。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我們很大一部分的煩惱來自想成為別人。
成長總歸要結(jié)束的,但世界往往不如人意。別人看起來總是過的要比自己容易得多。
前幾天離開家,心里總是悶悶的。對于家里這個地方留戀的東西已經(jīng)很少了,但是在離開的時候還是有不舍,我好像準備好了在另一個地方開始生活,又好像從來沒有準備過。
每次覺得很疲累的時候,還是很想回到自己的床上睡一覺。
倦鳥總是想要歸巢的嘛,那人當然也是。人比鳥要厲害很多嗎,我看從來不見得。
#2
在回武漢的車上,非常餓,看侯麥的《面包店的女孩》,似是而非又變幻莫測的感情觀總是讓人著迷,一切都在非常微妙的瞬間發(fā)生著,初看無關(guān)于道德,回想又有關(guān)于道德。初看浮于表面,回想又不乏哲思。
侯麥的短片系列并不是他真正的留名之作,但這部短片里對情節(jié)微妙的把控,穿針引線般的細膩感讓我想到了另一部電影,伍迪·艾倫的《賽末點》。
這可能不是伍迪·艾倫最好的一部片子,但是我最喜歡的。從他的很多電影里都能感覺到他對傳統(tǒng)婚姻家庭關(guān)系的不看好。在他的大多數(shù)電影里,男女之間總是博弈關(guān)系。
比如《午夜巴塞羅那》里的斯嘉麗和一名偶然邂逅的畫家以及他的前妻共同生活,三人過著薩特和波伏娃式的開放契約式的感情生活。又比如《咖啡公社》里,克里斯汀扮演的女主角在影視大亨和初出茅廬的窮小子間選擇了前者,而多年以后又與后者重燃愛火,互訴衷腸。
再比如這部《賽末點》,類似框架的故事實在是屢見不鮮了。位于底層又有野心的窮小子遇上了上流社會的溫柔小姐,處心積慮地把握機會入贅豪門,本該安心當一輩子的上門女婿,見縫插針的展一下宏圖,但偏偏在這時候遇上了真正喜歡的女人。
《賽末點》其實與伍迪·艾倫以往的風(fēng)格背道而馳,在這部電影里伍迪·艾倫運用了非常圓滑的古典敘事手法,沒有紐約,沒有猶太人,沒有他一貫的絮絮叨叨和對倫理常識的嘲弄。但依然能隱隱感覺出的是,他對傳統(tǒng)婚姻關(guān)系的不信任和質(zhì)疑。
只是一男一女的結(jié)合,但你永遠想不到這看似簡單地結(jié)合能翻出多少花樣來。
斯嘉麗的個人魅力在這部電影里一展無余,沒有裸露和勾引,但你就是能真真切切的從這個女人身上感覺到性感和沖動,也能理解男主怎么就冒著大好前程被毀的危險也要與其私會。古今中外,漂亮而性感的女演員實在太多了,所以往往最難得的卻不是外貌的出眾,而是對自己魅力和特質(zhì)的一種約束和控制。
有了約束和控制,有了對美的不濫用,才能看到真正的成就。
喬納森·萊斯·邁勒斯飾演的男主角也同樣令人難忘,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托德·海因斯的那部《天鵝絨金礦》,狂野不羈,陰柔美麗。但在這部電影里卻絲毫看不到那樣的影子,他剛硬而隱忍,老練而富于心機,可偏偏沒有控制住自己和斯嘉麗之間的那份可能短暫而無用的激情,事態(tài)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然而于自己有利的婚姻和完美的情愛是不能兩全的,在斯嘉麗懷了他的孩子并開始逼他向妻子坦白一切的時候,他終于從深陷的情愛之鄉(xiāng)里清醒了,身體的歡愉已經(jīng)不能讓他失去理智了。他必須要在上流社會的生活和斯嘉麗之間選擇一個。
從此處開始,電影的下半部開始帶有驚悚和懸疑的色彩,當你還沒從上半部的略顯輕松的世俗劇情里走出來,電影已經(jīng)開始猝不及防的一路向希區(qū)柯克式的情殺劇情發(fā)展。
經(jīng)過內(nèi)心苦痛的顛覆性的掙扎,喬納森精心策劃了一場謀殺。
是的,他在明白自己無法放棄當下的完美生活以后,毫不猶豫的選擇殺死生命中的摯愛,包括她腹中的,也屬于他的生命。
而當這一切還讓你瞠目結(jié)舌的時候,伍迪·艾倫跟你開了最后一個玩笑,他略施小計,在男主的罪行馬上就被識破的時候,筆鋒一轉(zhuǎn),一切悲慘結(jié)局,呼之欲出的世俗懲罰都與他擦肩而過了,他安全而完整的回歸了原來的生活,沒有死去的那個可愛的姑娘和孩子,也再沒有威脅和揣揣不安了。
這結(jié)局出人意料,然而在影片一開始就有所影射,網(wǎng)球撞到欄桿上,它可能會越過欄桿,也可能會被撞回來。
所以伍迪在這部片子里,所要表達的就只是運氣的重要嗎?
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后,我們對其所進行的再創(chuàng)造,就僅僅停留在這雖然可笑但其實不能不承認的運氣二字上嗎?
不,從這部我認為的氣韻俱佳而讓人沉重的片子里,我感受的不僅是導(dǎo)演對婚姻家庭的質(zhì)疑,對這世上陰差陽錯的講述,還有非常讓人掙扎又難以直面的一點,人的利欲熏心。
男主通過小小手段取得富家女芳心,走上不一樣的人生道路時,沒人想去審判他。男主娶上富家女又遇上斯嘉麗時,沒人想去審判他。當他真正動手殺死了那個為他付出一切的姑娘時,我們終于醒悟,拍案而起,大喊他這樣是錯的。
為什么只有在挑戰(zhàn)了人的道德底線以后,我們才會有實在的觸感?而在之前的情節(jié)里,我們對男主的蒸蒸日上和與斯嘉麗的激情關(guān)系竟感到歡愉?
這也是電影的魅力之一,電影通過攝影機的引導(dǎo),通過情節(jié)的設(shè)置安排,使我們這些觀看的第三者以一種隱秘的、偷窺的方式代入情節(jié),在不知不覺的時候產(chǎn)生心理認同,會情不自禁地因為其中的情節(jié)而心曠神怡或感動流淚,因為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已經(jīng)把自己放入了銀幕上的角色里,這部片子里,沒有斯嘉麗的視角敘事,也就是說,在某個時刻,我們心里會認同自己就是男主。
所以我們有什么資格去審判?這電影的每一分丑惡里也涵蓋了我們自己,也許不是全部,至少有一部分。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利欲熏心的一部分,不管是否承認和接受,它總在某個渾然不覺的時刻蠢蠢欲動。
激情、背叛、愛情、婚姻、墮落、命運,這些總是電影永恒的母題,而電影所反映的,往往是人性中最顯著或隱秘的,但又絕對存在的部分。
很多道德模糊的事情總是隱秘又迷人的,我們把它訴諸于光影之間,在影廳燈光熄滅的一刻,開始體驗一次不曾擁有過又渴望的,別人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