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原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出自唐代韓愈所作,記錄在《古今賢文·勸學篇》的一句名言。
大概意思就是: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你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我我十分認同勤奮對學習的重要性,韓文公更有一句,現代中學生幾乎都知道的名句:業精于勤,荒于嬉。這可是寫出語文課本的。
那么問題來了,我既然認同原文的說法,為什么又把苦作舟,換成樂作舟呢?
在古代因為社會經濟環境、士農工商的思想與科舉制度的限制,讀書不僅僅是讀書明理和學習理論技巧而己。
更被冠以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的使命,崇尚老莊思想的讀書人自然看得比較開,但是傳統的儒生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下,如何能看破紅塵俗世呢。
清代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就道出個中辛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筆下的故事“范進中舉”了
現代社會,科舉制度早以遠去,而且“新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已經讓具備勞動力的人,實現溫飽,現在的讀書是人人都能參與進來的事了,試問誰沒有空閑時間呢?
那為什么是“樂”呢?
樂首先是喜愛,再是開心愉悅。人無法長期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就算表面沒表現出來,內心也是排斥的
舉個例子:大家從身邊觀察,那些父母強迫孩子讀書寫字的的小孩,學習就真的能上去嗎?
那么臨時抱佛腳,考試前熬夜復習的大學生平時會手不釋卷嗎?
當然畢業的人,自然就少了應試教育的功利心。面對閱讀也會坦然一些。但多少也有些職業刊物的閱讀需要。
但支持你我長期閱讀或終身閱讀的原因呢?
在我看來就是“樂”。是開卷有益的歡喜心,是充滿愉悅的閱讀過程、是與作者心意相通的瞬間,更是理解后的頓悟。
最后,把標題再次獻給本文章的讀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
純手機打字,請不吝點下?再走。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