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分離,不想去上學?試試這招...
“童真與詩意相遇”
The Kissing Hand《魔法親親》,一本描述分離焦慮的繪本。Audrey Penn的四歲女兒進入幼兒園時,經歷了極大分離焦慮,倍感苦惱。于是,就有了這本描述分離焦慮的書。小浣熊Chester不愿去上學,因為他不想離開媽媽去陌生環境,媽媽保證他一定會喜歡新學校,并告訴他一個秘密“the kissing hand”。這樣,他就不會再孤獨和害怕了.....
Audrey penn創作了許多暢銷童書,也將自己創辦的教育計劃「The Writing Penn」,帶進學校、圖書館和兒童醫院。她在陪伴小孩的過程中獲得許多寫作靈感,作品更精彩。除了寫作,她也是許多教師進修團體和兒童工作專業人員的培訓講師。獲“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獎 。所以,本書也是獻給每個需要被愛的孩子。
浣熊奇奇站在森林邊緣哭泣。“我不想上學,” 他對媽媽說,“我想和你留在家里,跟我的朋友玩游戲,玩我的玩具看我的書蕩我的秋千。可以讓我留在家里嗎?拜託嘛。浣熊媽媽抱著奇奇,用鼻尖碰碰他的耳朵。“有時,我們都必須做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她溫柔地說,“就算那些事剛開始看來很陌生,又令人害怕。可只要你去上學,就會愛上學校。你會交到新朋友,玩新玩具。看新書,蕩新秋千。還有,我知道一個很棒的秘密,讓你晚上在學校,可以和白天在家里一樣,溫暖又舒服。”
奇奇擦干眼淚,好奇地看著媽媽。“秘密?什么秘密?”“一個非常古老的秘密,是外婆告訴我媽媽,我媽媽再告訴我的。‘魔法親親’。”“什么是魔法親親?”“注意看哦!“媽媽拉起奇奇的左手,把他的小小手指全部攤開,身體微微向前傾,在奇奇手掌心親了一下。奇奇覺得,媽媽的親親從他手掌心很快沖上手臂鉆進心里。就連毛茸茸黑臉頰,也感到一種特別的溫暖。
媽媽笑著對奇奇說:“從現在開始,你覺得孤單和需要家的關愛時,只要把手貼在臉頰上,心里想著‘媽媽愛你,媽媽愛你’,這個親親就會跳到你的臉上,讓你覺得溫暖又舒服。"媽媽拉著奇奇的手,把那個親親小心包起來。 “千萬別搞丟喔,”她開玩笑地對奇奇說,“不過別擔心,你張開手洗食物時,我保證那個親親會一直黏在你手上。”
奇奇好喜歡他的“魔法親親”。現在,他知道不管自己去哪,媽媽的愛都和自己在一起。那晚奇奇站在學校前面,邊看邊想。突然,他轉身對媽媽笑一笑。“把你的手給我。”奇奇拉著媽媽的手,把那些又大又熟悉的手指全部攤開。接著他微微前傾,在媽媽掌心親了一下。“現在,你也有魔法親親了。”然后奇奇輕聲說“再見”“我愛你”,便轉過身,蹦蹦跳跳離開了。
浣熊媽媽看著奇奇跳過樹枝,進入學校。貓頭鷹嗚嗚嗚唱,宣布新學年開始時,浣熊媽媽把自己左手貼在臉頰上,忍不住露出微笑。奇奇溫暖的親親化作特別話語,充滿她的心中,仿佛在說:“奇奇愛你,奇奇愛你。”
又是一個關於分離的故事。孩子要上學,不肯離家,不肯離開媽媽。這個場景我們都很熟悉,曾經自己小時候是這樣,為人母了,又見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哭鬧訓斥,甚至打罵,都是常見的戲碼。孩子傷心恐懼,孤單無助,大人也被捲入分離的焦躁不安,難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從子宮呱呱落地,剪了臍帶,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然後從香甜的母乳到奶瓶,我們面臨第二次分離。然後,會坐起來會爬了會站了會走了,我們不斷經歷著與媽媽的各種分離。一面是被外界的神奇所吸引,另一面是不斷回頭,跟媽媽難捨難分。
浣熊媽媽看來是位足夠好的媽媽,她溫和耐心,與孩子一起平和面對分離,不急不躁。她懂得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她耐心安撫著,勸說著。孩子的恐慌焦慮被言說表達,也被逐漸代謝。她讓孩子知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過程,有時不得不去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同時,我們也會從陌生到熟悉逐漸適應。更重要的是,她給了孩子那個神奇的親親,把媽媽的關愛呵護印在孩子手上,也藏在孩子心裡,讓孩子感覺安全踏實。這樣的母愛已經化成一種象征,內化在孩子心裡,隨時都會陪著他。
這樣的內在陪伴,是之前養育關係不斷積累的結果。平時的親子互動關係中,媽媽足夠的情感關注,鼓勵肯定,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需求,都會讓孩子在面臨分離時更加堅強。相反,如果平時親子關係疏離,孩子缺乏內在的安全感,也會更難面對分離,無力獨自走向外界。還有,如果媽媽自己缺乏獨立性,不肯放手讓孩子獨立,自己害怕分離,也會讓孩子與媽媽難捨難分。
孩子留戀自己的傢,自己的玩具,自己的媽媽本來很自然,也是很真實的反應。是否有勇氣走出去結交新朋友,開始新生活,是個考驗,驗證著之前的家庭養育方式是否得當,是否保護了孩子向外探索的興趣與好奇心。孩子也在通過分離焦慮,考驗著父母的承受力,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可以支持自己,可以陪伴和鼓勵自己走向外界。父母的開放態度,坦率堅定,會讓孩子也覺得自信。嚮往外界,獨立自主,本來就是每個個體先天的發展需求,只是會在成長過程中被層層阻隔,被溺愛被忽略,或者被捆綁束縛,被抑制被扭曲。
所以,孩子如何重新發現獨立自主的意願,結束啃老的生活,結束與父母的糾纏捆綁;父母如何肯放手,不再束縛孩子,轉而找到自己生活的價值,是個課題。只有媽媽開放,孩子才有更多的空間展現自己的勇氣和力量,開開心心走出去,尋找屬於自己的那條路。媽媽的祝福關切,目送孩子轉身離開,才是真愛。所有關係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間,最終是為了分離,為了孩子可以獨自前行。
大樹下,森林裡,孩子因為媽媽的溫情而懂得了回報,把那個親親也印在媽媽手心,印在媽媽心裡。母子互相溫暖,感受愛,表達愛,付出愛,也接受愛。如此循環往復。楓葉紅了,蝴蝶翩翩,草長鶯飛,我們每個人也都願意在自己的天地展翅高飛,無拘無束,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