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圖&文|珞寂朵
提起諾曼底,你會想起什么。
恐怕歷史盲的女生,比如我,總覺得名字很熟,但不知道是什么。歷史倒背如流的男生,你可知它不僅僅只是一段歷史。
諾曼底(法文:Normandie),是法國一個地區。行政分為兩個大區:上諾曼底由濱海塞納省和厄爾省組成,下諾曼底由卡爾瓦多斯省、芒什省和奧恩省組成。諾曼底,歷史上的是一個獨立的公國,其疆域包括今天法國北部塞納河下游、馬槽鄉(Pays de Caux)直到科唐坦半島。諾曼底還曾是法國的一個省。
『宗教』是朝圣者們的信仰,也是一座孤獨的島嶼
圣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圣地。它所在的圣馬洛海灣是一片灘涂,潮汐不斷地將沉積物沖上岸,使得圣米歇爾山成為了一座孤島,只有漲潮時才形成島嶼,而退潮時通過灘涂與大陸聯通,頗具神秘色彩。這也是圣米歇爾山之所以如此受游客歡迎的原因之一。
我去的時候,是3月底的樣子,據說后一天會有漲潮,能看到這一奇觀。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在島上的修道院外,看著周圍的灘涂,卻沒有太多遺憾的感覺。
在不適合的季節來這兒,本來就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出發前查天氣預報,諾曼底大區基本上都是臨近清明,雨紛紛的樣子。所以沒有撐雨傘或是穿著雨披爬圣米歇爾山,我已經是很感恩了。
但是說不遺憾,肯定也是不可能的。當初同事聽說我要來,便一直在說這個奇觀。他是去年10月底來的,坐著馬車到山腳,然后走到半山腰,沒有去修道院,只是看看潮起潮落,夕陽散在磚石與潮水上,閃著金光。
然后我來的時候,沒有馬車,也沒有奇觀,沒有下雨已然很好,所以也沒見著陽光。只是,遺憾會給你再來一次的動力,下次來一定得是個艷陽天。
在島上最高的修道院里,看著外面一大片灘涂。沒有潮汐的時候,會有人走在上面,許是觀察生物吧,基本上都是學生模樣的,穿著雨靴,稚嫩白皙的臉帶著笑容。
修道院里,有不少的人,有些是游客,還有就是朝圣的。在教堂里虔誠地做著禮拜,面對上帝,懺悔與禱告。信仰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很多時候在教堂,盡量輕言輕語,不要打擾他們和上帝的交流。
『歷史』是一段不愿提及的過去,也是一處充滿哀嘆的地方
猶他海灘(英語:Utah Beach)是1944年6月6日(D日),盟軍于霸王行動中進行諾曼底登陸時,對于最右側或最西側的登陸海灘所給的一個軍事代號。在這5個海灘中,猶他海灘是“D日”作戰中最順利、人員傷亡最少的海灘。
這一處的海岸線其實很美,但是這里的歷史太過傷感,周圍基本上還是留下了關于戰爭的記憶,到這來的,基本上就是懷著一種敬畏的心,在博物館里了解歷史。在海灘邊,腦海重現那些影片中關于D-day,關于這片海灘的場景。
來這里,都是專門來的,為了歷史,為了同胞,為了親人。
來之前也詢問過那位同事,他其實是特地安排了這一處的行程,作為一個懂且想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你不得不來這里以及不算太遠傷亡卻更慘重的奧馬哈海灘。
作為一個誤入者,我看著聲影動態的歷史,感受著那慘烈的斗爭,想起了曾經去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往事。
出了博物館,走到登陸的海灘,想讓海風吹散這陰霾悲傷的情緒,只是放空般地看著那馬車由近及遠地淡出我的視線。
『矛盾』一條河隔開了兩座城,一處熱鬧時尚,一處寧靜安逸
多維爾(Deauville)以諾曼底最優美的海岸聞名。此地也因電影《男與女》的舞臺遠近馳名。
隔一條河便是兩個城市,雖說是雙子城,風格卻是大相徑庭。
晚上住在多維爾,即使在淡季,這里的五星酒店也有百分之八十的客房率。若是每年的九月初電影節,可能對面城市的酒店也不知有沒有房了。
走在小鎮的市中心,建筑很是漂亮,然后詫異地看到一排的奢侈品店以及百貨商場,還有再遠一些的賭城。
這些基本在小鎮是看不到的,看來這里實在是名聲大噪,既有美麗的海岸線,卻又不失奢華現代的市中心。
小鎮不大,沒多久就能晃完,但是五臟俱全,實在是不得不感嘆下。這里來度假的特別多,在淡季的3月底4月初,河岸邊的私人游艇也不在少數。
小鎮特魯維爾Trouville毗鄰多維爾Deauville,特魯維爾和多維爾分別坐落在圖克河Touques的左右,兩座小城的風格不盡相同。多維爾是名流云集,顯得熱鬧世俗,而特魯維爾這個小城里幾乎沒有什么社交活動,散發著閑適和寧靜氣息。
河對岸的雙子城,是第二天上午去的。除了奢華的酒店,便只有這大片的沙灘可以拿來炫耀了。
淡季時,鮮少人來,一是不開放也是海風吹著太冷。不過一路走過時,還是能看到出來晨跑、遛狗的人,身上散發出來的閑適則是昨晚的城市所沒有的。
接著還去了當地有名的海鮮市場,在這里先留個懸念,文末有個垂涎欲滴的彩蛋,一定要拉到最后喲。
海鮮市場往旅游局辦公室走去,一路上都是各種食品商品的攤位,和國內的不太一樣,少了點喧囂,多了點趣味。
對了,下圖中,有興趣猜猜我是哪個影子么,因為我自己都不記得了。
『愜意』是自然與人文的結合,也是我心之向往
法國諾曼底的埃特爾塔(Etretat)海濱小城面臨大西洋, 離巴黎只有三百公里。 這個海濱小城建在離大海近在咫尺的地方, 幾乎可以說是貼著大海的唇邊而建, 就像是一座守護海岸的燈塔。它由三座象鼻形的白堊質懸崖組成,因其形狀酷似桂林象鼻山,于2006年與桂林象鼻山景區結為友好景區。
來這里之前,去年年底去過桂林,那時候因為桂林是春晚的分會場,所以象鼻山景區就封閉了,沒開。
于是我來到了法國,看一看與我們結為友好景區的象鼻山,時間有限,我只看到了兩只象。
三張照片里,出現了兩次的那便是母象。靠近母象后,向右轉頭,便能看到一只小象。據說公象只能爬上母象的山坡后看得見,實在是有些神秘丫。
不過來這里后,突然就不太想回家了。看到沙灘上的人們時而戲水歡笑,時而望著海水發呆,感嘆著,這便是度假的好地方。
有山有水有沙,還有象的一家三口靜靜地陪伴你,即使一個人來,也不會感到孤獨。
這座城是此行最為熱鬧的,人充斥在大街小巷,大白天酒吧餐廳里也鬧騰的不行。
我總是把最喜歡的放在最后,留下來便不想走了。
想看更多城市記錄,歡迎關注城里?
【小驚喜】
在圣米歇爾山的修道院外,遇見了一只鳥。起初還沒看到,只聽到身邊一大波人涌來,嘴里說著我聽不懂的法語,然后便看到了它。
說實在的,不知道是什么名字,但是這傲嬌的感覺就是很想把它拍下來。你看看它這小細腿,嘟著個嘴巴的。
【小彩蛋】
前文提到的小彩蛋,就是一大波海鮮正向你嘴里跑來。為什么沒吃到,因為他們是從法國跑過來的,有時差的喲。
不想說了,容我一早上就流口水。
這些我們是在早十點,市場開門便去吃的。算是上午茶,菜單是新鮮海鮮們,配紅白葡萄酒。好在午飯是下午一點多才吃的,但是基本上也是半飽的狀態了。
「保留所有權利,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