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跑步,聽專欄,聽到一個詞語:刻意避開。發(fā)現(xiàn)這個詞很有意思。
刻意避開的意思,就是盡量避開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做決策。又回到了昨天的思考,反過來說也就是知道自己適合在什么地方對方決策了。
把刻意避開打開,再細分就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就是不要自以為是的做自己不擅長的決策,不懂的不要裝懂。
2.刻意避開那些跟自己本身成長不相關的事物。
一個是刻意避開決策自己不擅長的,一個是刻意避開不相關的。
先來看看自己不擅長的:
人是一個慣性動物,很容易自以為是,因此在一件事情上OK,就很容易形成一種自我強大的意識,認為自己在什么地方都ok,潛在動機是感覺自己找到了一個萬能生存模型,想想這可能嗎。
寫作的好不代表他車開的好。戲演的好不代表他菜做得好。沒有什么人可以通過一個思維模型樣樣精通的。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想清楚,你在這個事情的決策是慣性還是真有成熟的高效模型,尤其是慣性,在沒有對事情清晰理解的情況下,甚至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就盲目決策。
我很多情況下就很容易很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什么事情都很懂,每個事情都希望自己能夠給別人提提建議,拍拍磚,后來發(fā)現(xiàn)大量的是在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強,但其實仔細追問,自己在這方面并沒有經驗,更多的是慣性感性自我表現(xiàn),更談不上高效的思維模型了。
每個人只有知道自己不行才好有意識的去求知,學習。而在一個萬事通的模型里,其實最終就是造就了一個固執(zhí)的自嗨的自己,沒有任何成長,沒有任何進步。因此要學會刻意避開自己不擅長的決策。要學會連接更專業(yè)的人和知識作參考。
真正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只有在自己專業(yè)的領域決策才會促就自己的決策成功率。
另一個就是刻意避開自己成長不相關的事物:
有一句話說,不要莫名其妙湊熱鬧,人是有好奇心的,總是愿意去看好奇的信息,八卦的信息,各種吸引好奇心的場景,這個也沒有問題,但是有很多跟自己成長是不相關的。很早之前就思考過一個話題,就是小心別人收割你的注意力。
各種新聞,雞湯,標題黨,他們做的更多的是用好奇心的方式在吸引你的注意力,用你的注意力形成他們的變現(xiàn)力。
感性的我們總是愿意做一些不動腦子,滿足自己人性的欲望,因此就很容易去隨機的慣性的做很多跟自己不相關的事情。仔細追問,這個過程自己收獲了什么?只不過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賤賣了,并且還幫別人在數(shù)錢罷了,自己的注意力成了別人的影響力。
我很早為了避開不相關的注意力投入,就把各類不必要通知關閉,不必要的新聞八卦應用卸載。
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避開明知不對,卻要為之的行為,例如熬夜,例如抽煙酗酒,不光是不促進自己成長,更是放縱自己,傷害自己的行為。
有一個詞叫刻意練習,真正追問,其實刻意避開也是刻意練習的一個領域,就是能夠識別哪些不是自己擅長的,哪些是不該湊熱鬧的,并刻意避開的一個練習過程。這本身就是一項了不起的能力,一項讓自己可以聚焦注意力做能力成長,打磨專業(yè)的能力。
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這個理。定出自己的為的邊界,邊界外面的便是不為。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