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冰雪譯文】
? ? 孔子說:“觚[gū]這種酒器已經不再是觚了,還怎么稱之為觚呢!還怎么稱之為觚呢!”
? ? 觚是古式行禮所用的酒器。《論語稽求篇》說:“觚,酒器名。量可容二升者,其義寡也。”此器名為觚,取其“寡少”的意思,意思是讓你別多喝、別貪杯!別酩酊大醉!!別貪飲誤事出丑傳為笑談!!!當時的容器本來設計的上圓下方,腹部有棱角細窄;然而,當時的人沉湎于酒,特意加大容量,改棱角為圓弧,事實上也就裝的酒就多了。于是戒人少飲之義沒有了,變成名不副實,就所謂真的“觚不觚”了。
由此孔子千年一嘆感慨系之。他自己其實頗為自律的,論語中有說夫子從不為酒困。貪飲之人酒醉難戒,飲不知節,酒厚亂德,自古所患,失禮更是常事,所以何談守仁尊德?!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程子的意思是連一個酒杯這樣的容器都變形了不誠于中,何談形于上的道統思想,應該早就不再具備誠不我欺的觀念了。
既然“觚不觚”,那“禮不禮”還會遠嗎?物欲膨脹,人心不古,路怒打架、公交拚死,豈不哀哉!是時候該重振中華民族偉大傳統美德的精神力量了。
“是另一種力量,如今被困在你身體的樊籬,
還記得自己,曾經是自由的風”。
而這一切,僅需要從重讀朱子《四書集注》經典開始,哪怕每天懂得一句做到一句。致良知,知行合一,你欲仁,斯仁已至矣!“不問于古法,不可順以辭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謂得一而君(群)畢者,此之謂也”。凡人和圣人無異,請以一貫之,Just do it now!
【附錄文獻參考】
? ? 毛奇齡曰:今飲常不寡,而仍稱曰觚,名實乖矣。
? ? 陳祥道曰:有觚之實,然后有觚之名;有觚之名,而無觚之實,則觚不觚矣,尚得謂之觚哉?譏其有名無實者也。孔子之時,實不稱名者多矣,故其嘆如此。
? ? 皇侃曰:“觚不觚”,言不知禮也;“觚哉觚哉”,言用觚之失道也。
? ? 何晏曰:觚哉觚哉,言非觚也,以喻為政不得其道則不成。
? ? 《論語正義》曰:政者,正也。其身不正,如正人何?政不得成,猶強名之。
? ?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名不副實)
? ? 李炳南曰:圣人此言,中正和平,如《詩》之溫厚。凡是不守本分者,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皆可比之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 張栻曰:有是物,必有是則;茍失其則,實已非矣。凡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皆以失其則故也。至于人生于天地之中,其所以名為人者,以天之降衷善無不備也;失其所以為人之道,則雖名為人也,而實何如哉?圣人重嘆于觚意,蓋深遠矣。
? ? 范氏曰:人而不仁則非人,國而不治則不國矣。
? ? 《丹鉛錄》曰:古人制器尚象,以一觚言之,上圓象天,下方像地,且取其置頓之安穩焉。春秋之世,已有破觚為圓者。孔子于獻酬之際,見而嘆之,其事雖小而輕變古制,已有秦人開阡陌、廢井田、焚詩書、尚法律之漸矣。
? ? 錢穆曰:餼羊之論,所以存名;觚哉之嘆,所以惜實。其為憂世則一。
? ? 云門隱者按:觚之破棱為圓,失其飲酒寡少之本義矣,而猶強名之為觚,則有名無實也。由此推之,而有失禮、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諸義也。器雖小,而人心之彰顯大也。
? ?
? ?
【本章書目】
? ? 《論語集解》《論語注疏》《論語義疏》《論語集注》《癸巳論語解》《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集說》《論語稽求篇》《論語集釋》《論語全解》《四書改錯》《三禮圖》《詩說》《丹鉛錄》《韓詩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