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孩子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但是孩子不愛吃飯是個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進行食物教育,也就是食育。這方面日本做得非常好。食育包括食物知識的認知教育,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的教育。食育效果最好的是從兒童開始做起,讓孩子從小培養對各種食物的認知,從食物的生產到加工等各方面實踐活動中充分與食物互動,培養孩子對食物的喜愛以及吃的儀式感的培養。美國針對兒童肥胖問題提出的“從農場到學校”活動,英國的“食品兩星期”活動,德國的“公共廚房”,丹麥的烹飪課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家長以身作則,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都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不挑食,有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家長對孩子也能產生積極的影響。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家長也要反思下自己是否在吃飯方面有哪個地方做得不好,畢竟在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普及,很多家長是用手機來“下飯”的,一邊刷著短視頻,一邊漫不經心地吃著飯,孩子看到了也會模仿。
三、同伴的互相作用力,形成良好的用餐競爭氛圍。家長的影響還不夠,同伴和兄弟姐妹的影響同樣重要。家長可以巧妙地利用家里2個或者2個以上孩子的相互作用力,以比賽的競爭方式來引導孩子積極進食。比如:給寶貝們來一場好好吃飯比賽,比一比看看誰能先吃完碗里的食物,表揚積極進食的寶貝,用積極進食的孩子來影響另一個孩子,或者多與身邊親戚朋友溝通,如有進食表現較好的孩子,可以適當聚一聚,給到孩子機會相互溝通和影響。
四、食育繪本的影響。日本在食育方面做得非常好,早在2005年便頒布了《食育基本法》,食育繪本種類繁多,孩子從嬰兒時期便開始收到食育教育。早期出名的食育繪本大多數出自日本,現在我國慢慢也有這方面的繪本了。
五、食物相關兒歌、童謠的吟唱。比如:
1.吃飯啦
吃飯啦,
一口飯,一口菜,
飯菜吃完啦!
你胖啦,我胖啦,
大家都胖啦!
2.寶寶吃飯
好寶寶,吃飯了,
小飯碗,手扶好,
小勺子,快拿好。
綠青菜,紅大蝦,
啊嗚吃個飽。
3.樣樣東西都要吃
白米飯,我要吃。
紅燒肉,我要吃。
綠青菜,我要吃,
樣樣東西都要吃。
六、給與孩子一定的吃飯激勵機制,表揚和鼓勵為主。
當孩子有積極的進餐表現時,家長要適時給與孩子表揚和鼓勵,正面強化孩子積極的進餐行為。比如平時寶寶吃飯要喂,但是偶爾有一兩次自主進餐的表現,家長要及時給到鼓勵和表揚。在與孩子共同進餐的過程中,家長要善于發現細節,及時去發現孩子的一點點進步,不斷地鼓勵孩子去進步,用愛和關懷去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孩子都喜歡得到家長的肯定,這時候要多肯定孩子,并且給孩子支持。
七、給到孩子主動權,選擇想吃的食物,參與食譜的制作。這種方法對于挑食,或者家里有多個孩子,對食物存在不同偏好時尤其受用。家里可以準備一個方便反復寫畫擦拭的小黑板或者小白板,做好每周飲食周計劃,給與到孩子一些主動權去選擇自己喜愛的菜肴,適當放權給孩子,可以充分激發孩子吃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孩子參與了食譜的制作,對于吃到的菜肴會更加重視,更加喜愛。
對于孩子不愛吃飯的問題,其實最重要的是家長要重視起來,并且有意識地從小去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付出足夠的耐心和愛心,給與愛與陪伴,相信我們可以陪孩子順利渡過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