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朋友圈再一次被“中年”與“少年”兩個關鍵詞刷屏。
一邊是某中年工程師因“失業”而跳樓,一邊是“人到中年仍舊活成少年”的樸樹唱一首“送別”現場失聲痛哭。
大家不約而同地討論著中年的“危機”與“少年”的美好。好似中年越少艱難,少年越值得被人稱贊。
大家贊美“少年”,當然不只是羨慕年少時的“少憂少慮”,更是羨慕年輕時的文藝偶像,在歲月的流逝里仍能保持著少年心性。
與被人們齊聲批判中年人的“油膩、庸俗、肥胖”相比,少年的敏感、輕狂、天真,像一根根野蠻生長的狗尾巴草,撩撥得人心癢難耐。
少年感一直是樸樹身上的標志,他敏感得如同春風里的柳絮,隨風漂泊沾染著全世界的快樂與痛苦。他狂到敢在頒獎禮上說一句“我不要了”,丟下獎杯頭也不回就走。
他的人生活似一座青春圖騰,上高中、大學那會兒,我們也會談論詩歌、流浪、理想。十多年之后,我們只期盼客戶別那么難搞,房價別那么高,年度體檢報告數據別那么糟。
少年是不在世俗中生活的人,因為世俗的一切,已經被父母、親人搞定。
到了中年還能活成少年,這足以讓我們這些已經庸俗的中年人瞻仰、膜拜。
我們雖然庸俗著,但還是想沾點偶像身上的少年氣不是,所以樸樹雖然已經不生活在大眾視野里,但他的每一次動作都能引發刷屏效應。
出了新歌被刷屏,在線上音樂會上落淚被刷屏。他的痛苦與快樂,成為了一種少年感意象。人們追逐他,贊美他的才華,也贊美他的痛苦。
天才往往與苦難相伴相生,但真能選擇,又有多少人愿意承受這種苦難呢。
看到有公眾號用“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努力活著”這個標題去描述樸樹的《送別》,我只想說:兄弟,裝逼裝太大了吧,這世上絕大多數人努力活著是真的,說不想活了,還真沒到這個地步。
為賦新詞強說愁,是少年人的專屬,用苦逼去裝逼,是古今中外無解難題,但只適合那些才華橫溢、生而痛苦的真“少年”,咱們這些在平平無奇的大風大浪里一路兼程的普通人,就別摻和人家了。
大抵上,人類永恒的贊美“少年”,大概是因為成熟與衰老的無可逆反。當我們開始羨慕那些少年人,或許就已經表明我們已經開始變老,而且將變得越來越老。
那些常用樸樹刷爆朋友圈的,不是十幾二十歲出頭的小年輕,也不是那些五六七十歲的咱爸咱媽,卻正好是中間這一截壓力和能力都在巔峰的中年人。
中年人最近一段日子引起的波瀾真不小,一邊是全網的吐槽:中年人真丑,中年人真慘,中年人真可憐。
另一邊的真相是,一大波中年人早出晚歸努力“加餐飯”,刷著網上的吐槽,頂著天上憑空飛來的鍋,摸摸自己確實已經日漸松弛的肚皮深表無辜。
這些中年人不敢厚著臉皮“強說愁”,只能借著“少年”的名義,打著“佛系”的旗號去撒嬌:我們真是不想長大啊,活成少年真贊!
但少年真的就好嘛?至少我一點都不愛自己的少年時代。我這樣的普通人,年少時活在學業里,活在父母的掌控里,活在對未來的茫茫無知里,活在一無所有無能為力里。
現在人到中年了,雖然也愚蠢無知,匆匆忙忙,庸庸碌碌,但至少多了一些對生活的掌控,開始有了對未來的思考,因為有了必須肩負的責任,也對健康和時間有了敬畏之心;可以拓展自己想去的世界,而不用被人指手劃腳。
蔡康永在《奇葩說》里說道:長大真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但一個人永遠像個孩子,難道不也是一場災難?
這個世界的任何物種,都是以長大為強大的標志。怎么到了人類這頭,長大反倒被“污名化”,成了一種悲哀。
人這一生,哪一個階段不是泥沙俱下,喜憂參半。拒絕中年,就等于拒絕了少年人的未來。
要我說,長大真好!中年真太好了!我們長大了,成年了,中年了,胖了,老了,丑了,禿了,不再浪漫了,不再敢了,不再狂了。
那又能怎樣呢?這只是人生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真相罷了。承認這個真相,擁有這樣一個認知,真不是一件丟人的事。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長大成人,我們才能有本事活得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