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人士最常聽到的催婚理由之一是,如果你歲數大了沒有老伴,生活質量會大大降低。然而最近一項發表在《老年學雜志》(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上的研究顯示,單身人士年齡越大,對生活的滿意度越高。
這項研究的名稱是“伴侶關系狀態與孤獨感之間關系的變化”。來自德國老年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1996年、2002年、2008年招募了年齡在40到85歲之間的參與者。然后,他們在2014年重新采訪了超過2000名的過往參與者。研究主要有兩點發現。
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單身人士對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滿意。擁有伴侶的人的情況則要復雜一些。研究顯示,處于中年的已婚受訪者普遍表示,他們的婚姻質量正在逐年下降;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們的夫妻關系質量又開始逐年上升。
其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沒有伴侶和孤獨感之間的相關性逐漸降低。研究人員比較了單身人士和非單身人士的孤獨感。非單身人士,指的是那些結婚、同居或者有穩定伴侶關系的人。研究人員發現,在6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喪偶人士是最孤獨的人。而在那些從未結過婚的人中,46%的人表示他們從不寂寞,只有9%的人表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
此外,在1996年的時候,單身人士可能比非單身人士感覺更孤獨,但到了2014年,這兩者感受到的孤獨感已經沒有太大差異了。
以上就是一項關于單身人士對生活滿意度的新研究
歡迎來到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
我們都知道,2018年的夏天,小米在香港成功上市,雷軍在現場感慨萬分,一度哽咽。可見,上市即使對小米這種獨角獸企業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成功上市等于造就神話——我想這是我們一般人腦海里留有的固有印象。所以一個企業如果要融資的話,發行股票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兒。
但事情真的是那么絕對嗎?
一、優序融資理論
你肯定知道,中國有一家超級牛的企業,叫做老干媽,它的創始人陶華碧,我估計很多家庭的冰箱里都有她的倩影。
她關于企業上市就有一句名言:我堅決不上市,上市是騙人家錢的,我也不借債,每年賺這么多錢,我借債干什么。我教育兒子就是好好做,不要入股、控股、上市、貸款,要保證子子孫孫傳下去。
她確實是說到做到,2013年,光稅收就5個多億,也沒有任何債務。二十年,所有的擴張都是用自己的利潤實現的。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我們都熟悉的阿里巴巴,它在美國上市之后,就沒有再發行股票融資過,而是迅速地發行了10億美金的企業債。
這些現象奇怪嗎?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就有人對美國五百強的大企業做了一個調查,發信給他們的CEO和CFO問:你們企業在融資的時候,會優先考慮哪種方法的融資?最后大概收到了300多份答卷,總結后得到了一根“鏈條”:首先,會采用內部融資;然后再采用債權融資,比如銀行貸款,或者債券;最后,才會采用股票融資。
內部融資 > 債權融資(銀行貸款、債券)> 股票融資
換句話說,美國大企業,其實和我們的老干媽一樣,能不外部融資,就盡量不外部融資,即使外部融資也盡量選擇債權,而不是股權。
和這個順序相吻合,如果一個上市公司在進行項目投資的時候,宣布使用自己公司的利潤,股價就會上漲。如果宣布是增發股票來籌集資金,股價就會跌。如果發行債券,股價的變動幅度就比較小。
這個現象,在金融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優序融資理論(Pecking Order Theory)。這是兩個非常著名的美國金融學者Myers和Majluf在1984年提出的理論。
二、信息不對稱
那為什么會有這種優序融資(融資的時候有一個排序)的這種情況出現呢?
在前面課程里,我給你講過,融資決策中最基礎的定理叫做MM定理,這個定理就是假設一個完美的,沒有摩擦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面,發行股票也好,發行債券也好,對公司的價值都沒有影響。
后來的公司金融理論,就一點點地將現實的約束條件加上,所以在優序融資理論中,這兩位學者就干了一件什么事兒呢?他們就把金融世界里最重要的摩擦——“信息不對稱”給考慮進來了。
這個邏輯其實你想一下并不復雜,我們這些外部投資者和內部的經理人中間,一定是存在著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對不對?我們不了解公司的實際情況,所以經理人的每個動作都會被我們解讀成某種信號(signal),所以在解讀信號的時候,我們的思考邏輯就很容易按照下面的這么一個思路來。
首先,人是自私的,所以如果一個企業賺錢的話,不會無緣無故讓我分一杯羹。你看老干媽,它從1997年開始,年利潤就過千萬,所以它有足夠的資金擴大再生產。然后它擴大再生產以后,利潤是有保障的,如果它發行股票去融資,比如說賣20%的股份出去,就意味著讓渡20%的利潤。企業不會愿意這么干,所以它就用內部融資的方法,也就是留存利潤進行項目投資,這就會給市場傳達一個非常強烈、清晰的信號——我們企業不差錢。所以,投資者的信心一下子就會上來,股價就會上漲。
那么如果企業還是決定要使用外部融資的話,那么債券就比股票的信號要正面。為什么呢?因為發債是要強制還本付息的,意味著企業投的這個項目是有把握,最少會取得超過貸款利息的收益,而發行股票融資就被認為是實在沒錢,我也不知道項目會不會賺錢的這么一個信號。
好了,現在你應該理解了,為什么很多利潤特別好,產品又很單純的企業不上市了。因為它們完全可以靠內部融資完成發展的任務,這么高的利潤,自然不愿意別人來分享。娃哈哈、老干媽都是這種類型。
你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公司在宣布新項目投資的時候,如果是用自己的利潤投的,會博得市場的正面反饋,而想用增發來進行融資的,市場會給出負面的反應。
像阿里巴巴,還有很多大企業,在上市后,都愿意采取發行債券融資的辦法,其根源就是在于,要克服信息不對稱,向市場傳達一個更加正面的信號。
所以你看,平時我們一個簡單的買或者賣的證券交易行為,背后的其實是有著非常復雜的信息博弈的。只是這個信息博弈是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來看的,我們個體感知不到而已。
但是,你沒有感知到,并不意味著沒有發生。所以學習是干什么呢?就是去揭示我們這些個體感知不到的底層邏輯,然后真正地降低我們自己所面臨的信息不對稱。
剛才說的是內部融資優于債券融資,債券融資優于股權融資的優序融資理論。我想,一定有聰明的同學感到很疑惑了:老師,你講的似乎在中國A股市場不怎么奏效啊,A股市場上,大家都喜歡上市圈錢啊。
如果你已經想到了,理論和你身邊的現象有不相融的地方,證明你對“理論和現實”這個問題已經有很深的體感。
什么樣的企業,要采取什么樣的方法融資,這是個特別復雜的問題,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時間階段,會有不同的方法和原則。
但是,我們可以從整個A股市場的制度環境里面找到一個共同點——A股市場是個“僧多粥少”的地方。每個上市名額都意味著權力,甚至是地方政績,所以我們有一種感覺,就是只要上市就賺錢。
再加上市場管理的水平不是很跟得上,對于違規的處罰又不到位,所以市場很多時候就變成“錢多、人傻、速來”,這樣一個信息嚴重不對稱的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A股的股權融資反而變成了一個“便宜”的融資渠道,所以發生了逆向選擇的情況。
說到這里,還有同學可能會問,那我們能不能用這個優序融資理論來指導一下自己的投資呢?其實是蠻簡單的。我的一個原則就是:避開那些一天到晚搞定向增發的公司。
如果一個企業一天到晚搞再融資、定向增發,這就發出了信號,企業不掙錢,或者掙了錢不肯拿來分紅。
前一陣子,有一只非常好的績優股“格力”大跌了,就是這個原因。它賬上趴著七八百億的現金,卻不用自己的錢,反而打算用定向增發的方法去收購銀隆。那么市場就把它解讀為,銀隆這個項目風險大,前景不是很確定,所以就給出了一個負面的市場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