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的話,一個經過教練入門訓練的同學,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如果不是教練本身特殊說明,常會有種,咦,這人怎么不說人話的感覺。
某個時刻,我想到了一個隱喻,于是有了這篇文章:
第一階段:純氧環境
我們其實正常狀態下,是活在一個純氧的環境里,所謂純氧就是高密度的信息。工作場景乃至家庭場景里,無處不在的高效的輸出建議!尤其在城市中,高效的建議幾乎是專業職場人的標準配置,也是無可替代的方法"政治"正確。
第二階段:氧氣中毒
在這個時代人和人的指導關系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我認為,這就是一個讓人吸純氧的過程。眾所周知氧吸多了會中毒,這正好可以解釋一種有趣的社會現象,即我們一邊在向他人索要真正匹配自己的建議,一邊給這種建議設置各種各樣的門檻,裝模作樣,虛情假意的區分對事和對人,曼妙的呈現有則改之,無則加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人和人的關心謹小慎微,措辭嚴謹,總也避免不了略顯尷尬的回應。
>>
中樞神經系統氧中毒稱為Paul Bert效應。如果氧含量超過40%,較長時間使用,就會引起氧中毒;若時間持續延長將發生不可逆的損傷,記憶喪失。如果人在1個大氣壓的純氧中待上6個小時,就會引起胸痛、咳嗽、喉痛等不適,吸入時間過長,就可能發生“氧中毒”。吸入純氧數日病人可發生感覺異常肌肉抽搐煩躁、視網膜缺血甚至失明。在2個大氣壓的高壓純氧環境中,最多可停留1.5小時,如3個大氣壓甚至更高的氧,人會在數分鐘內發生腦細胞變性壞死,抽搐昏迷,導致死亡
第三階段:減少純度
-? 但是你吸氧已經吸了很多年了,一個Coach走到你面前讓你把面罩摘下說:請相信你是OK的,你擁有一切可以改變并讓自己變好的資源。
- 聽到這時,你一定滿臉的黑人問號?我自己知道我OK,我要你來干嘛?我就是知道自己不OK,我才來問你的啊?說實話我覺得聊完對我也沒什么太大的用處。嗯。不好意思啊,這樣說會不會傷害到你?但這確實是我的真實感受。
隱藏階段:模擬替代
所以也許我們可以探尋更好的開顱手術方法。但讓客戶不至于過于驚恐的被喚起覺察,或是黑夜里的眼睛不能直接受到的強光照射。而是需要蒙上黑布條,設計一些滲透光來讓我們適應。
例如周周同學提供到的一些建議里 ,包括了隱藏教練理論性觀點,讓客戶置身量子星云之中無處抓住教練原則作為救命稻草,在沉沒與不沉沒之間,找尋平衡點。
例如Austin提到的,在溝通中先運用教練思維,例如,聆聽和(不用太強有力的)發問,也是可以逐步改善的。
我時常在想,教練是一個助己達人的過程,如果太偏執于結果,心頭也就沒有擺正。但渴望自身知識被驗證這種心情,大概也是我號稱自己為教練后,所希冀的東西,但修行這件事不像吃快餐,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下。
悟空的段子:無需求不教練,沒場景不要練,非得練別教練。(友誼維護基本原則)
第四階段:揭開面罩
- 我把摘下面罩的那刻解讀成缺氧的狀態,缺氧后迎面而來的是恐懼,對生存的恐懼,對本能的恐懼,對相信自己這種毒雞湯的恐懼。沒有別人的建議我怎么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沒有前輩的建議,我怎么才能少走彎路,沒有長輩的建議,我怎么才能過好人生?
有次老孟聊到,很多人的人生軌跡是按照“某個或某群人”的安排走的,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發展的很少,所以滿足他人,滿足外部評價,聽從或長時間追隨建議,會讓人進入一種失去人生掌控力的真空區域。
- 就像外太空中,沒有助力后的漂浮。
- 就像煙癮者沒有攝入足量的尼古丁,酒癮者沒有攝入足量的酒精。這類看起來直接有效,實際上是破壞-滿足的糟糕手段,它完整的把握了人們的心智。腦海里大寫的三個字!不可能!
- 伯克森悖論里的常提到樣本偏差的問題,我也時常在想自己的觀點其實也可能在某些盲區內不夠客觀,但至少,是我在親歷這一切后,喚起的覺察,可以分享給還在堅持的你。
第五階段:低氧生命
自打學習教練技術以后,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發現其實不用純氧,即使沒有建議,生活好像也完全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雖然被解讀成個人特質一類復合稟賦效應類的話術,仍然會持續存在,但能量的汲取途徑的改變,卻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一個關鍵的象征就是,自己并不太能迫切的提出一些客戶議題開始。
太久沒有被全然的注視著的聆聽,太久沒有停止過的前路建議,你只屬于你自己,你可以擁抱自己,你可以與自己做朋友,你開始涌現一個念頭,你自己擁有充沛和豐盛的資源去支持自己,而自己天生就擁有這樣完整的能力!!!這種相信的力量,因而照耀著內心的整個世界,而世界也開出了無比絢爛的煙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