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發展至今,不能僅用“信息爆炸”來形容了。
我們接觸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從烽火狼煙到一根網線,再從千萬根網線到口袋里的方寸之間,閱讀的方式和信息量已經被炸開了。橫向信息面的拓展,讓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無邊寬廣,但這樣的接觸,是犧牲掉閱讀的縱向深度。
我們在地鐵里,在專車上,在蹲坑的時候,都可以拿出手機,進行零碎時間的閱讀,或許達到了“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境界,但從時興的內容上看,深究起來是讓人失望的。
最時興的內容,不外乎我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干貨”了,那么“干貨”是怎樣的表現呢?
就“讀書”這一主題來說,被轉發、傳播最快的,一種是“書單”的無腦羅列,加上作者讀了序中的一些感慨作為簡介,再加上較為文藝的配圖,在朋友圈樂此不疲的分享;另外一種,是斷章取義某作家的某句話,如“從容不是怎么怎么樣,而是怎么怎么樣”。大眾對這種分享,實際上是在傳達潛層信息——“朋友們注意了,哥讀過這些作家(書)了,這是我的品位”——而不是真正的傳達文章的表面:應該深入去讀這些書。
就“情感”這一主題來說,最熱門的,是500-1000字左右的段子,然后諸多段子再組成一篇“情感美文”,主角極為貼近我們生活,話語方式簡直就是我們身邊的一個哥們或者簡直就是讀者自己,但卻把一些齷齪的小心思揭露出來——“美其名曰直白、坦率”——再引出披著“情感實用”和“內容實在”的名,冠以為主題,實際是宣揚自私和功利之實。
這只是兩個典型主題的例子,其他還有很多,如創客最愛看的是“馬云的成功秘訣”、“李嘉誠靠這幾條走向成功”之類的文章,和一些自造名詞的互聯網類、偽經濟類的文章;還有些故弄玄虛,引人點開的標題,如“她竟然提出這種要求”的文章;圖多于文字的文章——這些文章都被尊稱為“干貨”。可怕的是,這樣的追捧干貨,并不僅僅出現在高等教育斷層的上一輩,還出現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我輩身上。
這些干貨是不太用費什么腦子去閱讀的。
我們不應該追捧這些“干貨”,或者說,衡量一篇好文與否,絕不能因為它需要費腦子,就把它們打入冷宮。在這里和大家分析一下這些個干貨文章的實質,大家回想一下是不是這樣:大多干貨只是別人咀嚼過后的余料,或者說是某個觀點的某個側面,而不是你自己的心得。那么大眾追捧這些文章有什么壞處呢?照此發展下去,“說明書”式功能性文章的意義將凌越詩歌。
真正的閱讀應該是調動你的大腦,將信息的表面進行拆析,然后產生諸多含義,并把這些含義與作者產生一種無聲、潛意識的雙向溝通,這才是作者想要達到的效果,也是讀者產生閱讀快感的根本來源。而將這點表現最為極致的,即是“詩歌”,而最不需要調動大腦的,就是洗衣機中的“說明書”:一種是要充分調動大腦甚至是身體的全部感官來感受文字,另一種你只需要被信息無差別的傾倒進你的大腦就可以了。“干貨”即是“有用”,在宣揚干貨的朋友心里,大概“詩歌”的價值并不比洗衣機的“說明書”強。
那么有朋友會說了,現在生活那么快,我去深研究些那些東西干嘛?還不如讀些直接的。
如果人們能夠記住已經學到的東西,某些危害身體的疾病在十年內就會絕跡。某些政治和社會瘟疫,只在淺薄的自信和庸俗輕率的氣氛里才會傳播開來。還有一類壞書特別適于各個階層中散布無恥的邪念訛誤的消息和自負的愚蠢。受到這種惡劣影響的人變得愚昧無知洋洋得意,以致分不清什么是道聽途說什么是真正的知識。他們對所有印刷品有一種病態的饑渴,但他們讀得愈多,知道得愈少。他們正是培育愚昧與狂熱盲從細菌的肥沃土壤。——亨利·范·戴克
閱讀會讓你更快地“跑”,但不是讓你被信息爆炸炸到瘋癲。
只會接受簡單的信息,將看不到信息背后的深意,現在互聯網產品井噴,披著“情懷”的外衣,行“營銷”之實時,你能去分辨,而不是去跟風“發燒”;當謠言出來的第一刻,你能去考證,去思考,而不是第一時間去傳播;當一個熱點事件出現時,你能全維度思考事件本身的意義,和媒體這么傳播的本意,而不被牽著鼻子走——說白了,只是希望在信息爆炸的同時,多一些獨立思考的朋友。
深度閱讀方有益于獨立思考,學會了獨立思考,才能更如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