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讓你回到十五年前的學生時代,你會怎么來過?這本身是個偽命題——時間過去不待,哪來那么多“如果”。對于在高樓下地鐵中為下一個目的地奔跑的我們,似乎把時間放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上就是對生命的浪費。但是,”日三省吾身“,自省當進步。最近發生的事情,讓我對曾經的學生時代,乃至整個人生作了一次設想型的反省。
最近被初中同學拉入“初三(6)班“微信同學群。被好奇和興奮充斥的我,下意識地去點開一個個同學的頭像,讓我意識到自己也和每個俗人一樣,有著”十年后會怎么樣“的探案心理,更何況如今已是十五年后,而探案對象是曾經同窗三年甚至六年的同學?
群內除了我,無一例外都已結了婚做了他媽他媽,生活軌跡都在家鄉方圓幾里及上一級的市區。從頭像看,很多人已經找不到當年的原型,特別是男生:曾經又高又瘦坐在最后一排的體育健將變成了現在的圓臉,大腹便便,原來可愛的胖墩現在反而變成一臉深沉拉長的河馬臉,長相平平的則忽然有了耐看的味道。曾經各種發型的男生們,到了中年,大多剃了平頭,露出光亮的額頭。喝酒的開車的耍寶的自嗨的,表現出他們的生活狀態。很奇怪的一個現象:那么多爸爸,幾乎沒有和各自兒女的合照。不比很多70后包括70尾巴的男人,都愿意把自己和寶貝的親昵合照作為自己的頭像。80后的父親們,應了那句”爸爸去哪了?“,是否體現了80后的自我呢?
女生們,則普遍成了漂亮媽媽。曾經坐在我身后第三排的女生紅,黑瘦、留鼻涕的她,現在赫然出現在平安風云精英榜上,一身職業裙裝,拉直的短發遮住三分之一的臉龐,皮膚白皙,完全脫胎似地變成一位氣質佳身材好頗有女人味的女白領精英。其它女生,則更多地呈現媽媽的角色,鮮少展示自己本人頭像,而是用寶貝兒女、花朵、風景、靜態物品來代表自己。女性,建立家庭后,似乎把“自我”也擴大到了整個家庭,模糊了原來那個自我的界限。
群里消息每天過百,我漸漸將所有人對號入座,并驚訝于新的發現。那位有著夢幻頭像的女生“優優”,每天在曬著國外進口食品、化妝品、保健品,和群里保持熱烈討論狀態的女生,竟然是我同桌。而她竟然對我這位老同桌的重逢,沒有抱任何驚喜,甚至對于我的問候懶得回應,直到聽旁人說我在“上海”,才突兀地關懷了一句,“你嫁到上海啦?”。強烈的功利和世俗撲面而來,我感覺很不舒服,而“嫁”字,也說明她先入為主地作了評定——我不可能靠自己,而必定是靠男人才在上海立足的。想起十五年前那個雖成績不好但還算單純,雖機靈但對我頗有好感和崇敬之情的同桌的她,只嘆人世之變數,只有時間才能給到答案。我回了一句,“對呀,我嫁給上海了,明年準備離婚離開上海。”她未多問,我未多說,人到了三十多歲,價值觀已基本成型,很難通過外人改變。每個人有他的選擇,無需強求。
兩周下來,群里熱鬧一陣冷清一陣地持續著。上周末十幾個在同學家開的酒店里聚了個會,會后各種美艷自拍合照,會后KTV。之后的微信話題更私人更有了方向性——做保險行業精英的紅與各位車主勾搭成功,沒有車的勾搭了有車的早上吃面上班,做司儀的勾搭了會玩的泡館子,語言也從平淡無奇的口語淪落到粗俗的網絡語,“草,尼瑪,撿肥皂......", 似乎這樣才能體現出同學之間深刻而純潔的情誼。曾經的偶像,已成了“嘔吐”的對象,難道十五年,可以把人徹底改變?美感漸無,磨成了庸俗。
似乎是生活改變了人,似乎時間是把殺豬刀,似乎距離才能產生美。生活在這里,已經變成了瑣碎,庸俗;但生活確實是有限的,平凡的,離不開吃喝拉撒。但人,既然為人,就有選擇不是嗎?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選擇要聊的話題,聚會的方式,說的話,交的人。平凡可以是不庸俗。
我很安靜,對于群里的熱鬧,我無法也沒有足夠的興趣參與。群里的話題女王,是嫁到國外的燕,剛生了混血兒,大家都嘖嘖贊美。曾經的她,也是全班最美的,但桀驁不羈的性格,全年褲子不穿裙子的特點,讓她很早便和男生女生打成一片,被叫著“男人婆”,她獨立鮮明,不是班干部卻有著影響力。現在的她,熱情開放,充滿了對兒子的寵溺和媽媽的驕傲,成了最幸福的女人。原來的班長,和我名字僅一字之差,現在,仍儼然是班長,組織聚會,訂名單,訂時間地點,群里的男女生們有些仍稱她為“老班長”,或者親昵地單字“魚”,信任、親密不溢言表。雖然當時她成績不是最好,但無疑,綜合能力是最好的,良好的家境沒有驕縱她的性格,而讓她的眼界更加開闊。
我雖然也是當時的班干部學習委員,但十五年后才知道,我的認可程度并不高。曾經的我,因為學習認真成績前茅,工作負責賣力,是老師眼里的優等生。但在同學眼里,對我的印象僅停留在“那副瓶底般的眼鏡片”上了。雖然燕夸張評價“深刻而又才情”,但對于那樣的事實,對于那一晃而過的沒有留下印記的三年,我畢竟感到了回頭張望的落寞。從別人那枚鏡子中,我看到了以前那個更加完整和真實的自己。那個過去的我,執著于每一次的考試成績,每次課堂的表現和老師的眼光,執著于升學的目標,把那美好的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都用在了一件事上——讀書,而且是教科書。我把時間當作了過渡階段,希望快點過去,而跨過去后才發現,我原來的執著,設定的目標,并不是那么值得我去犧牲所有的那段時光。這個道理,直到大學和畢業后踏入社會,才明白。
人生,人的成長,除了獲取知識,還應培養情操,鍛煉意志。而知、情、意三個維度三個方向,因為教育的偏頗,個人的執念,幾乎放棄了情和意,完全抹殺了除了讀書之外其他一切事情的意義。例如如何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如何和他人相處保持一種關系,如何去欣賞生活和藝術,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和精神,都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因為人是群居動物,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進入職場至今,總結那些能在職場做得風生水起的,無一不是對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懂得為人處世的哲學的。
如果時光倒流,回到十五年前,我會更加珍惜當下,把自己定位在“現在”,而不是“將來“的我。我會在為目標前進時,同時不忘沿途的風景。我會把目光從讀書上發散開,更多地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會更多地去閱讀名著、哲學、藝術,培養自己的情操和修養,會更多地關心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實踐活動,而不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去發現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發掘人性的復雜和美麗,思考人與人處理關系的哲學,然后更好地認識自己,整理好自己與這個世界相處的關系。那么,畢業后的我,就可以成熟的心態,更快地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時間一去不復返,但分享這十五年后的一些所思所獲,對于現在正在面對著書本,尋找著自己,試圖找到平衡點的青少年和青年們,也許有些借鑒意義。路,需要自己走,直路還是彎路,卻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