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什么是創(chuàng)新?
純銀注:這個問題并不符合犬校的提問規(guī)范,但提問者是俞軍老師……而且俞軍老師自問自答,大家就歡快地參與進來了。
9238:
自答一個:創(chuàng)新的應有定義——用任何新要素審視現(xiàn)有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能應用并創(chuàng)造新的用戶價值,那就是創(chuàng)新。
新要素可以是但不限于:新技術 新方法? 新工具? 新渠道 新場景 新認知 新內容 新平臺 新人群 新材料 新能源 新政策 新組織 新通訊 新媒體 新包裝。
人人都能創(chuàng)新,事無大小都能創(chuàng)新。舉個例子,我知道了朋友圈紅點可以取消,設置以后,每天省下不少時間,幫我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新的用戶價值,這就是應用“新方法”的創(chuàng)新。
社會上對創(chuàng)新的常見誤導有:1)過分追求變化,弄錯手段和目的。2)價值衡量不夠重視。3)唯新技術。
補充說明:這里的用戶價值,不能只考慮作為消費者的用戶,而是要用同理心代入產品利益鏈上的任何一方,考慮這一方在面對某個變化時的損益變化。常見的用戶價值分析對象(產品利益鏈各方)包括:用戶、員工、股東、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競爭對手、政府、社會公眾。在中國,政府對很多產品利益鏈的影響力特別大,所以,把政府當做用戶去分析其用戶價值,聽其言、觀其行、洞察其需求、利益、思考和行為習慣,也是中國的產品經理必備基礎技能。
在中國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騰訊和阿里等大公司擁有僅次于政府的影響力(在很多場景更甚),理解它們的思考和行為習慣,也是中國產品經理必備的基礎技能,有助于更準確的做產品判斷。
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 替換成本 (edited)
cicada:
犬校不鼓勵開放性的宏大提問,不過我特別想聽到俞軍老師的觀點,規(guī)則暫時擱一擱。
俞軍老師這個觀點,之前已經流傳出來,我也看過了。這個思維角度按我的理解是,從全局出發(fā)去思考,然后進行高度濃縮的概括。包括你以前寫的一些方法論,也是這個風格。
我是另一種風格,我想任何事情,都會快速落到“可執(zhí)行的方案“這個層面,從我的角度理解互聯(lián)網產品創(chuàng)新是這樣的(別的行業(yè)我不關注):
1、模式創(chuàng)新
模式是一個很虛的概念,大意是你做一件事的方法和流程整個的改變了,而這些方法流程是可復用的,說白了就是會被大量抄襲的。模式創(chuàng)新是產品領域最高級的創(chuàng)新,每一個模式創(chuàng)新都開啟了一個新的市場,比如團購市場,比如攜程創(chuàng)造的OTA市場,比如新浪創(chuàng)造的門戶市場,比如Uber與Airbnb。
2、架構創(chuàng)新
產品通過獨特的功能架構,信息架構,創(chuàng)造獨特的用戶價值。和模式創(chuàng)新相比,架構創(chuàng)新往往能帶給用戶新鮮的體驗,不僅僅服務老需求老習慣,也能創(chuàng)造新需求新習慣,俞軍老師定義的貼吧就是一例。今日頭條,朋友圈,Instagram,Twitter亦然。對于我等產品經理來說,架構創(chuàng)新即人生追求。
3、功能與交互創(chuàng)新
這個比較簡單一點,誰都能做。功能創(chuàng)新的價值通常高于交互創(chuàng)新。產品選賽道影響最大,架構與運營次之,摳功能與摳交互并非關鍵因素,更多是產品經理個人品味的流露。就算功能與交互全不創(chuàng)新,照抄也不影響成敗。產品經理的“選擇“能力比“創(chuàng)新“能力重要太多。
互聯(lián)網用戶紅利期結束后,整個市場趨于成熟穩(wěn)定,創(chuàng)新變得不太重要。因為模式創(chuàng)新在任何時代都是極其罕有的事情;架構創(chuàng)新在成熟的細分市場很難發(fā)揮作用,除非帶來顛覆性的體驗,僅僅體驗進化是無效的競爭,而不成熟的細分市場已然不多;功能和交互創(chuàng)新則不改變任何結果。
在那個已逝的黃金時代,大片不成熟的細分市場等著被架構創(chuàng)新的產品跑馬圈地。嗯……那是已經逝去的黃金時代。
stoned:
@9238 說的創(chuàng)新即創(chuàng)造新的用戶價值,把維度從用戶(消費者)提高到利益相關方(尤其是政府),這的確給我?guī)砹巳碌慕嵌?。我們以前說產品經理,分狹義和廣義,但再怎么分,也都是在消費者維度的。我們覺得產品做得不錯,市場反應也不錯,但總會碰到很多干擾,比如總要處理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一些關系和想法(尤其是政府部門)。
我們本能的把這些排除在外,原因一是我們不擅長處理,二是我們不認可其價值。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對于產品經理、創(chuàng)業(y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如果能轉變思路,也會帶來新的機會。
ruby:
我想問一個一直比較疑惑的問題,【替換成本】如何理解?
從我的視角,這個成本是指用戶原本不需要做的事現(xiàn)在必須去做。而這個成本出現(xiàn),應該分成兩個情況,一個是從產品A到產品B轉換,一個是產品A自身的替換。
產品A到產品B的替換成本好理解,但是產品B自身替換就比較迷惑了,感覺這個成本大量和新體驗攪在一起。我一直分不開,不知道能否有人解我一惑?
9238:
@ruby 替換成本是用戶從舊體驗切換到新體驗,即放棄被替代品直到用上你的產品所需成本,一般可以粗分為認知成本、獲取成本、使用成本,幫助用戶降低成本就是創(chuàng)造新用戶價值。
大公司推關聯(lián)新產品更容易成功,便是因為它的替換成本低,無論是認知成本(品牌知曉率和認可度)、獲取成本(直達用戶群)都低,使用成本則只考慮各產品的一致性也是更低的。
但大公司即使有替代成本低的優(yōu)勢,推新產品也不是都能成功,因為用戶價值還包括“新體驗-舊體驗”的新舊體驗差值,具體到某個新產品本身,新舊體驗差值和替換成本低,兩者的相對大小是關鍵。
舊體驗是指被替代品提供的價值,只要滿足的相近需求,都可以算被替代品。被替代品可以是競品,可以是滿足同類需求的跨領域產品,可以是落后的上一代產品,可以是舊時代尚不存在的,也可以是自身產品的上一個版本。還可以是同一個版本,但因為用戶的參與過程導致的產品相對變化。
你說的產品B自身替換,一個典型案例是微軟的windows。隨著產品成熟,每一代windows升級的新舊體驗差值在快速變小,但替換成本一直相對固定(安裝總是很麻煩,學習使用總是很麻煩),到win7以后的產品,對于很多用戶來說其用戶價值已變成負值(用戶價值不是客觀存在,是個體的主觀判斷),所以不愿升級甚至花錢降級(捆綁預裝)的比例很高。這里的替換成本,除了購買和安裝,很重要的部分是學習新交互的使用成本,如果它總是盡量保持跟上一代相同交互,那么替換成本低得多,接受升級的用戶也會更多。每一代windows的交互在絕對值上都不差(也許更好?who cares?),但對于習慣了舊版本的老用戶們(后期的windows沒有多少新用戶了),交互變化帶來的體驗提升是很難大于交互變化帶來的替換成本的。?
tony:
C端的創(chuàng)新可以粗略的分為模式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而有價值的創(chuàng)新一般會體現(xiàn)在流程和娛樂這兩塊上面。
流程價值一般以縮短流程為主,比如搜索引擎相對黃頁極大簡化了信息查詢的流程,滴滴相對電招車也簡化了大量“問詢-應答”的流程。少數(shù)增長流程也能成功的產品應該是通過復雜流程完成儀式感的塑造,滿足了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
娛樂價值就是單純的娛樂人類,創(chuàng)新能否提供前所未有的娛樂方式,比如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游戲機時那種沉迷的感覺。第一次看到A片時那種天昏地暗的眩暈,都是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娛樂新體驗。
至于替換成本,俞軍同學的價值提升減去替換成本,已經講得很清楚了。要造成大規(guī)模用戶遷移需要now/then的產品之間有足夠大的體驗提升。
jiawei:
對 @9238 的觀點做一個補充,創(chuàng)新不一定非要以“新”要素來審視當前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已有要素的不同組合也是可以的,只要能產生新的用戶價值即可。
將要素(資源)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只要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用戶價值,就是創(chuàng)新。(這個觀點來自《經濟發(fā)展理論》約瑟夫·熊彼得)
9238:
@jiawei 這里的“新”是相對于現(xiàn)有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比如我今天用的是iphone5s,明天去換成iphone6 plus,即使是兩年前的二手老手機,對于我而言依然是應用“新工具”的創(chuàng)新,顯著提升了我的用戶價值(對于工作效率,對于我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提升真的會很大)。
henuwangkai:
@9238 老師,我剛開始看到您這個理念流傳的時候就有一個疑惑:現(xiàn)在行業(yè)中有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是跨界競爭,比如小說和電視劇這種娛樂內容上的競爭,又比如游戲和動漫的競爭。這種競爭形態(tài)下,內容屬性不同的產品競爭怎么用這套理念來劃分“新體驗”、“舊體驗”、“替代價值”等等。是不是我所舉案例超過了這套理念的限制范疇?
9238:
@henuwangkai? 用戶價值可粗分4類:貨幣,時間,身體,心理,替換成本也一樣。小說電視游戲動漫提供的主要都是心理方向的用戶價值。替換成本包括認知成本/獲取成本/使用成本,你說的這些產品的獲取成本,除了錢,主要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