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再寫關于時間管理主題的文章很久了,可惜這個星期很多事情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種計劃趕不上變化,自己又跟不上變化,無形中產生焦慮感。
我是一個很喜歡做計劃的人,但又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一旦你的計劃中出現了意外,整個計劃就會崩盤,要么直接放棄掉,要么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
導致計劃無法執行的原因
?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包括洞察力,判斷力,行動力等,導致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缺乏實際的刺激,從而失去執行的激情。
?出現意外打斷節奏,焦慮而引起的拖延。
有句話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但我更相信總會有一種可調節性計劃適應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計劃本身就變成一種變化,而我的節奏也將更加的靈活,隨機應變。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里曼相信,世界上存在兩個不同的自我,負責體驗的“體驗自我”和負責記憶的“記憶自我”。
落實到我的理解就是“預期進行的自我”,即按照每日完成預定的TO DO LIST的自己。“實際完成的自我”,即實際的一天自己干了些什么。
于是就萌生了另外準備一個“回顧”時間軸的想法。
這樣做有以下兩個好處:
一是,告訴自己,變化也是在計劃之中,并可以記錄下來,避免產生焦慮感。
二是,觀察自己時間利用的空缺,好進行定期的思考和審視自我。
與其焦慮不如好好的和自己對話,學會與自己相處。
我們現在就進行正文吧。
預期時間軸
預期的一天,該做些什么
明確每天的預期內容
有沒有想過,自己理想中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呢?也許早上我想去小花園晨讀,再回來做頓美味的早飯,上午可能去上班也可能是學習,中午休息時看看更新的文章,晚上回去寫寫手帳,做個運動,睡前讀上一本好書。
根據吸引力法則,如果我一直聚焦在我的想法上,自己的生活也會漸漸的向我的想法靠近。
所以,設想一下理想中的一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預期的自己。
我的做法是預期一個工作時候的一天和周末時候的一天,把自己想干的事情安排在時間軸里。
就像下面這樣:
右邊那一頁即是我理想中的一天,這個時間軸是自己畫上去的,用不同的顏色區分時間段,再將每個顏色的內容在旁邊做好標注。
有了上面的參考,給我空閑的一天,便不會感到空虛,不想按照樣式死板的來,也可以隨心所欲,它的作用只是告訴你:若你無聊了,我可以給你不再空虛的一天,若你繁忙了,我可以給你看看向往的日子。
預期的TO DO LIST
這邊是我們每天早上或是頭天晚上做的事情,把一天的想做的事情,預期的事情安排在手帳里,并給它編排一個時間軸。
時間軸也是自己加的,根據自己作息靈活調整時間段。
根據自己喜好定義每個顏色的內容,我容易記不住,所以每頁我都會寫
就像這樣。完成之后打勾勾,沒完成就劃掉。
“回顧”時間軸
實際的一天,經歷了哪些事
確定板式
做手帳,我們專注的是優質產品的體驗效果,幫助我們遇見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花大價錢買了一個裝飾品。
如何利用它,和它做朋友就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了。
這是國譽自我的豎版時間軸,個人覺得如果單純的記錄一天的時間軌跡,可以不需要如此繁多的細節,所以我參考了這樣的板式自己設計了一個樣式。
選擇用普通的方格本來進行DIY,用來幫助我度過想買手帳本,但是又不甘心浪費好幾個月沒寫的尷尬期。
這樣我可以提前體驗手帳品牌時間軸樣式,好確定以后買這款本子是否適合我,又可以規避其中不想要的板塊,進行刪減,再根據自己喜好添加新東西,隨機組合。
我認為以后新出來的手帳本,如果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不妨臨摹它的樣式體驗一到兩個星期,看看是否適合自己,降低試錯的成本。
當然,自己動手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有點費時間,所以覺得時間不夠充裕的朋友們,到這里就可以選擇性的閱讀了。
DIY時間軸
方格本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畫圖表不容易出錯,所以我事先在活頁本上做了一個大致的小樣品。
最左側設計一個備注框,寫周目標,小靈感都可以。
接下來選擇一個B5的大的方格本,將樣式轉到大本子上。
寫回顧時間軸不需要隨身攜帶,所以我選擇B5的大小。
先用鉛筆打好稿子,制作途中有臨時變動,方便調整。
大致框架。
補充細節。
使用方法
像預期時間軸一樣,定義顏色內容,最好是一致的。
設計側邊的空白欄,我選擇寫周目標和顏色備注
回顧自己的一天,那些時間段做了些什么內容。
在星期下面,我預留了一個白框用來寫這一天最重要最想干的三件事。
在時間軸下面,寫上一天下來最值得開心,印象最深或者最有成就感的三件事。
而在最下面寫上的是這一天結束,留在心里最深的感觸。
如此下來,便完成了一天的回顧。
感謝你的支持,有什么疑問可以再評論區與我溝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