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戴利奧的《原則》一書我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了解到的。據說,全世界包括中國,很多人對這本書以及書的作者,已經沉迷到神魂顛倒的地步,言必稱《原則》,時時處處談《原則》。
利用周末時間大略翻閱了一下,簡單談談我的體會:
第一,管理哲學往往比我們很多人想象中的要簡單和樸素,《原則》一書又像《論語》又像《周易》。原則這本書基本上是戴利奧在投資領域近40年工作經驗的心德。因此書中說理的部分并不特別看重因果推理,反而都是經驗談,讀來倒如《論語》一樣以言簡意賅的敘述講出大道理,卻也回味無窮。大學時候上管理學的課程,老師講過諸如泰勒管理和福特管理這樣經典的管理學大變革,回想起來,大師級管理學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去除多余的工序,不斷提高效率。從泰勒管理到福特管理,都是經驗之談,盡一切可能去除無必要的浪費,消除誤會和重復投入,盡可能不斷做出正確的決策然后不斷修正自己的失誤。因此管理者要保持言論渠道的暢通,以較低的姿態來進行更加綜合全面的反思。
第二,沒有什么比謹慎、審時度勢更能精準地反映一位投資家的處世與經營之道。作者為什么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熱捧,為什么這本書篇嫁給長卻暢銷各國?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戴利奧把投資者妙履薄冰的復雜人生體驗徹底的參悟透了。必須時時刻刻避免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所以,《原則》一書才如此重要。對戴利奧而言,他的原則有多重要呢?我猜,他甚至會在利潤與原則中選擇后者。貫穿了《原則》一書始終,而作者沒有明說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學會在任何情況下做出趨利避害的決策。我不懂對沖基金,我更不懂投資學,作者很多地方的言語表達已經超過了文本本身,這些文字本身并不難理解,雖然頗有邏輯性,但是我認為作者一定是以某種內部人士才理解暗示來講述他對于經營和投資的理解。這是作者與本書比較神秘化的地方,我作為第一次閱讀的讀者來說,錯誤究竟指什么?原則的尺度和彈性怎么理解?組織內部的原則,究竟以組織成員的原則的總和為原則,還是以組織的原則來制約成員的原則?
第三,目標是我們的出發點,但是很多人卻在行動中迷失了自己的目標。
稍微總結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原則》看似不難理解的敘述,如果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則會帶來完全不同的解讀。如果戴利奧是一個實業家,一個政客,甚至宗教人士,這本書談到的內容其實還可以稍微就字面來解讀。但是作為對沖基金投資家,他說的內容就必須換一個徹底不同的角度來加以理解了。這本書我剛剛翻閱了一遍,因此還不能說出更多的東西。看完書以后,稍微上網搜索了一下,發現即使在中國讀者群里,對《原則》反應狂熱的讀者竟然大有人在。
我不太理解的是,《周易》不是說的更深刻和隱晦嗎?為什么是《原則》?又為什么是現在?世界在變,急轉直下,而《原則》應運而生。
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