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在前邊:一直都想保持每天輸出一篇讀書筆記的習慣,但偶爾會因為有急事就放下了,不過我發現大家其實對感情的還是賺錢,或是快速取得某種技能的方法,比如我之前寫的一篇《如何在2小時內讀完一本書》,在簡書,還陸續有人點贊,很意外,不過也讓我認識到受眾想要的是什么。
最近過了4篇稿子,賺了一點錢,終于有錢買書,去超市了,同時也有了時間,繼續兌現自己的諾言。
有時候很羨慕那些財務自由的人,像三公子,她現在寫作就已經完全不用迎合任何人了,而是大家跟著她的大旗在探索自我。有段時間她推薦了《請回答1988》,然后在各個自媒體寫作文章中,都能看到這部劇的各種金句了,當然我也受到的影響,去看了這部劇,但收獲很多,關于愛情,關于友情,關于親情,劇情單純美好,細膩有趣,基本屬于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要看完的那種電視劇,平淡,卻一點都不無聊。
看完之后也寫了一些小感悟,但其實沒有輸出玩,未來可能會再看一遍,再次輸出。
2?喜好
扯了那么多,不是沒用的,其實跟今天書中的內容有關,我因為喜歡三公子,于是會去看她推薦的電視劇,也會在她推薦的平臺去投資,有時候甚至都不用看她的文章里究竟都寫了什么,我就會盲目的做了決定。
這就是可怕的喜好的力量,能讓人失去理智,盲目跟隨。
我們究竟會被什么樣的人吸引呢?
外表魅力:長得好看順眼,自然能讓人更喜歡,畢竟像《大宅門》中的韓容發那樣的裝扮,看起來就會害怕,不過這可能就是我們的一種偏見,就像當年對容嬤嬤一樣的偏見,這些老戲骨都是非常敬業的,單純的從外貌協會的角度來看的。
長的好看的人自帶光環效應,我們也會自動給他們添加正面特點,這也是人找對象的時候,偏向于找個長相好的人的原因了。
相似性:無論是外表、個性、觀點、背景等等,我從我自己身上能看到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我大學時候的一個朋友,是因為我們都喜歡孫燕姿。比如我最近認識的一個媽媽,因為我們都是帶著孩子在北京掙扎的父母。
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做銷售的,會主動迎合顧客,故意顯得跟你一樣,比如有些房產中介,見誰都說是老鄉,其實聽崩潰的,又不好意思當面拆穿他。
恭維:誰都喜歡聽別人夸自己,這是人的天性。為什么在很多官場,會拍馬屁的能升官發財呢,這就是其中的道理。
接觸與合作:不管你承認還是不承認,我們都喜歡自己熟悉的東西,最好是不用考慮就能做選擇,人都很懶,這也是人之常情,就像很多平臺都會簽約作者,因為接觸新的作者,太費心費力了,熟人中間會有一種信任的存量。
條件反射和關聯:想象一個場景,一個人帶來了好消息,另一個人帶來了壞消息,大家偏向于喜歡誰呢?
一個人的朋友都是吊兒郎當,不學無術的人,那我們會不自覺的就把這個人當作其中一員了,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從小就深諳這個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大腦中的怪東西,我們自己都察覺不到,就是在《思考,快與慢》中的系統1,有時候有好處,但很多時候會誤導我們的行為和認知。
廣告商是最會利用關聯原理的人了,比如說他們會用商品和當前文化熱潮聯系起來,跟名人聯系起來,或是跟明星聯系起來,總之觀眾就是很吃這一套。就像鹿晗接了肯德基的廣告,迷妹們,就紛紛為了鹿晗多去吃了幾次肯德基。
這個原理也提醒了我們一件事,如果我們想要讓別人對我們有好感,其實利用“午宴術”這個方法就不錯,在吃飯的時候談生意,其實成功率更高,因為這時候人比較放松,腦子也不是高度緊張的。再說美好的食物(事物)能讓人心情大好。
如何拒絕喜好對行為的影響呢?
把注意力放在結果而不是原因上,在適當的時機使用拒絕,不要去壓抑好感產生的影響力,任憑這些因素發揮力量,之后用這股力量反過來對付那些像從中獲利的人。
我們要知道喜歡推銷員和這個產品并沒有關系,這個推銷員是他自己,不是產品的代表,分清楚之后,我們才能做出更好的決策。
3??社會認同
原理: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說過,人在群體中的智慧,幾乎為零。事實真的如此,我們在做一個判斷時,偏向于先看看別人都怎么給我們建議。李笑來曾經說過,聽多數人的聲音,參考少數人的意見,其實都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去做那個大家都希望你成為的那個人。
經歷過非典的人都知道,當年買鹽的都發財了,也不知道誰說的要去買鹽,所有人都好怕會感染,會死,于是紛紛去買鹽,其實大家都在盲從,沒有思考這件事究竟對不對,內在邏輯是什么?
前幾年還有人在說世界末日,當然有些小群體,也真的都去集體自殺了,因為他們越聽這些流言,就覺得越真實,會越來越害怕,反正總是要死的,大家都去了,我也去吧。
年輕一代講究個性,但老年人講究相同性,我家孩子的奶奶就會看別人都穿什么樣的衣服,我也去買一件,不得不說這也是被這個原理影響的。
為什么大家趨向于使用社會認同原理呢?
不確定性:在我們不確定或是情況不清晰的時候,我們會左看右看,就像去外邊吃飯,不知道哪家好吃,我們自然會認為現在哪家人多,哪家飯及u好吃。
必須引入一個概念“多元無知”: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時,當形勢不很明朗時,當不確定性占上風時,我們最有可能接受并參照別人的行為。(百度百科的定義)
為什么很多人在路上不會輕易救助別人,多數情況就是多元無知在作怪,我們不清楚為什么一個人會躺地上,也不清楚自己能不能救他,于是我們就跟多數人一樣,徑直的走過去了。
多元無知在陌生人中產生的最多,因為人喜歡在公眾面前表現的優雅又成熟,我們不熟悉別人的表情,即使別人流露除了擔心、關切的表情,我們也不一定能看懂。
說個重點,如果在公共場合我們遇到困難,應該怎么提高獲救率,其實就是特指,嗨,有人看過來之后,點名,就是那個藍色衣服的女孩,快來幫我打110,這樣別人才會確定,你需要幫助。
有樣學樣:最近新聞中頻繁出現霸座現象,我發現跟新聞本身有關,有些人其實本身是不敢霸占別人的座位的,但發現屏幕中這個人就給我做了個榜樣,下次我也用這種方法就可以了。
其實這是個切實存在的現象,比如書中就寫道一個“維特效應”,就是《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的主人公自殺了,這部小說很有名,影響了很多人。
之后在歐洲引發了自殺的浪潮,也許很多人本身不知道自殺可以解決某些煩惱,有人給我們做了榜樣,于是我也可以去自殺。
如何拒絕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
當我們準備去做一件很多人在做的事情時,一定要告訴自己,當心,小心受到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我們要從邏輯學的角度去思考現在的狀況。除了要看左右的人,還要看前方,別忘了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說個簡單的例子吧,覺得這個不是很好理解,有段時間特別想學做手帳,因為它確實看起來很美,但當我問自己,你目前的目標是什么時,我就放棄了學做手帳這一項了,我最迫切要做的是學一門能賺錢的技能,在此之前無論多少人學了手帳,其實都和我無關。
今天的分享結束了,我該去放松放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