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里春風得意,卻漸漸成為“企業定制化人才”
我從小就喜歡文字類工作,大學畢業后,我果然成了一名編輯。
現在看來,我之前7年的編輯工作生涯不值一提。然而,至少前三年(2012-2014),也算是我春風得意的階段,畢竟公司領導一直很器重我,我完成的每一項任務,都能讓領導完全放心。那時候,自媒體也只是剛剛崛起,連咪蒙也沒橫空出世。我甚至都不知道,也不屑于了解哪些人靠自媒體人及時把握了紅利期,樹立了個人品牌,賺得第一桶金。
前公司主要業務是學術期刊出版,老板一直鼓勵我們所有員工積極考取出版專業資格證書,然而,公司內部響應者寥寥。2013年,即我入職第2年,我是部門里唯一考取該證書的編輯,連主編都沒考。原因很簡單:我們公司福利待遇不盡如人意,所有人都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而我是個例外,只是想到了長遠發展而已。
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承認,事實就是如此:人們容易高估自己的努力程度,也容易低估環境的影響。自從我成為編輯部唯一擁有證書的年輕編輯之后,我就開始懈怠了,一是因為我沒有認真思考以后怎樣發展更好,二是我低估了環境的影響,因為周圍的領導和同事都安于現狀,我也被感染了。記得圈外商學院的創始人孫圈圈曾經說過:如果能給自己換個積極向上的環境,就盡量不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只是要么努力錯了方向,要么不能抵御外部環境的誘惑與制約。
并且,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一家企業待久了,會漸漸變成“企業定制化人才”,具體來說:20多歲,剛工作的前面幾年,只要肯努力、資質不太差,成長都會是線性的,職位晉升、薪資增長也都是線性的。但是,差不多工作8-10年之后,30多歲,進入了中層,大部分人的成長和晉升都停滯了。
很不幸,我就成為了“企業定制化人才”,我默認了企業對我的功能定制。等我真正醒悟過來的時候,我才發現,那些曾被我忽視的自媒體人,正在用優異的成績打我的臉。而這些年來,自己走入死工資的陷阱而不自知。
幸運的是,我并非一個很守舊的人。自2016年開始,我經常關注優秀的職業生涯發展類的公眾號,諸如:插座學院、饅頭商學院、Spenser、圈外商學院……在2017年底的某一天,我開始購買一些課程,想深入了解新媒體,卻發現好多專業名詞我都不懂,而很多90后文科生都玩得特溜兒。從那一刻開始,我才意識到,我的知識能力體系已經陳舊不堪,我必須忍痛承認自己正瀕臨被時代淘汰的危險處境。
打造個人品牌,不是錦上添花,是為了拯救未來的自己
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沒有所謂穩定的工作,所謂的穩定,只能是靠自己的本事,去哪都能安身立命。
自從我辭掉輕松穩定的編輯工作之后,我發現,因為沒有樹立個人品牌,連跳槽都不太輕松,因為沒人知道我有何影響力,也不會馬上知道你過去的業績,溝通成本極高,而且對方還未必能get我的點,縱然我過去如何優秀,在未來雇主眼里,我就是一個未知數,甚至都不愿意繼續深入了解我。
有幸參加覃杰老師的個人品牌課,我才深切體會到:打造個人品牌,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為了拯救未來的自己。
目前,課程已完成一半,復盤如下:
1. 重新定義問題,跳出常規思維。過去,我一直只認為自己是個編輯。但“編輯”僅僅是企業分配給我的職能分工,根本談不上是自我主動定位。如果把自己打造成受歡迎的“商品”,必須重新定位,打造差異化價值,方可占據他人心智。給自己貼標簽,就是一個好方法,我給自己定義為“有創意的文字工作者”,而不僅僅是審核他人文章,優化他人文章的編輯。所謂“有創意的文字工作者”,是指自己要有原創內容,且內容有趣,能給他人帶來價值。根據我過去的積淀,可從文案寫作、新媒體寫作切入。
2. 用戶思維。之前上過很多寫作類課程,有一番話印象極深:“寫作是傾聽邏輯,而非表達邏輯。表達欲旺盛的人通常寫不好文章,因為他容易自嗨,受歡迎的廣告文案、文章,都是迎合的目標受眾的內心需求。”我以為,不僅僅是寫作,我們打造個人品牌,核心問題也是自己于目標用戶的價值何在,在充分理解對方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需求之后,才能更精準地找到自己的定位,進而獲得對方的認可。
3. 137心法。即:1個目的,3個步驟定個期(7)限。毫無疑問,137心法能有效提高行動力,讓自己在做事時有目標、有計劃、有節奏地完成。甚至能在突發情況下,馬上進入解決問題的狀態。特別注意的是,通常我們會忽略定期限,導致拖延而無法完成目標。
4. 一萬小時定律不大可靠,只需“3個1000”,放大普通人的個人價值。所謂“3個1000”,即:(1)在1000人中找到你能做到第一的技能;(2)花1000小時刻意練習做到第一;(3)找到1000人為你付費,哪怕1分錢。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能做到第一的技能,不能僅僅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更要能變現,強調給他人帶來價值。
所謂的迷茫,無非是從不開始行動
在打造個人品牌的路上,起初,允許自己適當的“盲目自信”:相信自己能成為寫作高手、文案達人。在此基礎上,掌握正確的努力方式,每天堅持高效輸入與輸出,與圈內好友積極交流探討,不斷精進。
很多時候,我們頭天晚上想著千條路,第二天早上繼續走老路,之所以迷茫,無非是從不開始行動,潛意識里認為想做的事情很難成功。但是,打造個人品牌,說白了就是一種微創業,這種事情注定不會舒服,但值得付出更多的汗水。
個人品牌之路也注定漫長,這可以是一生的議題,可以分階段規劃進階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