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可以說就是由一個個選擇組成的過程, 本文只說兩種最常困擾我們的選擇,一是投資,二是消費。這兩種選擇分別又包括很多內容,比如投資就可分為金錢、時間和精力投資等等。
先說第一種,投資選擇,就是指投資多大比例資金更合適。此處我要隆重推出一個最近獲知的數學公式,叫“凱利判據”——f=[p(b+a)--a]/b.其中f是合理投資金額占全部資金的比例;p是獲利的概率;b是每次投資a之后能獲得的凈利潤;a是單次投資金額。
如果我們能對某一項投資準確的給出其中三個變量,那剩下那個變量當然就能得出,這在做金錢投資時大有參考價值,能幫助我們合理的進行理財規劃。
不過需要注意,在判斷p這個變量時,一定要客觀和理智,尤其當p的選擇處于類似“輸和贏"這樣的二元選擇環境中時,p一定等于50%,因為非黑即白,且上一次出現的情況對接下來出現的情況不會有絲毫影響,每一次情況的出現都是完全獨立的。切記切記!這樣只要稍加計算就可以直接將賭博和真正的投資區分開來,對一些心存僥幸,將賭博當做投資,希望短期獲利的人們來說,簡直有醍醐灌頂的作用。
如果只能給出抽象的、不能完全量化的變量,一般指投入時間和精力時,我們不能將每次的投入量像金額那樣量化,此時則可以進行極端化計算,將p=1代入公式,也就是說百分之百有利,這時發現f竟然等于1,這就意味著,某個事物只要對它投入時間和精力后肯定有益無害,那就應該全情投入。
再說第二種,消費選擇。這肯定是人人都能遇到的選擇題。很多人在消費時要么是猶豫不決,要么是憑直覺信手拈來。可能只有少數人能做到理智抉擇。怎么辦?先看個例子,去吃一頓麻辣燙,如果店里提供的飲品分別有脈動、綠茶、柚子茶、礦泉水、蜜桃汁、橙汁、酸梅湯和汽水兒。你選擇那種?那如果店里只提供橙汁和酸梅湯呢?然后再看看你此時做出兩種選擇后所用的時間,哪個花費時間更短?絕大部分時候是后一種。就像俗話說的那樣,瓜地里挑瓜,越挑眼越花。選擇越多,就越容易沒得可選,相反選擇越少,就越容易做出選擇。
所以消費時最好的辦法是刻意減少自己的選項,當剩下為數不多的選項時,問自己一句,哪個因素最值得考慮或者更喜歡,然后作出最后的判斷即可。怎么刻意減少選項呢?方法有很多種,舉個常見的例子,比如去買衣服,如果要買應季的衣服,對于反季清倉的就要視而不見,如果亮色的上身好看,那就堅決放棄暗色的,如此這般逐項篩選,剩下兩到三件可選時,反復問自己一句話,每件衣服具有的優點中,哪個是你最在乎的,非要不可的,最后果斷拍下即可。當然選擇時,面對諸多考慮因素,哪個優先級最高,就先用它去做優先的篩選標準,此處只是為了說明原理。不要擔心這樣做的后果,選擇就意味著放棄,如果放棄的足夠有理由,那選擇出的結果就越逼近自己的內心所想,能達到這一點已經是很難能可貴了。
此方法可以觸類旁通,比如可以考慮用在感情消費領域,也許能避免紅玫瑰與白玫瑰似的遺憾。本人沒試過,只是大膽推薦,友情提示一句,是藥就有三分毒,服用需謹慎!
這是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講的,如果是消費品的提供方,同樣適用,甚至可以更極端,將選項變成唯一,而且是極品唯一。這樣盡管提供的種類少,但也遠遠勝過種類多卻樣樣不精的情形。大家想想蘋果手機和市面上其他品牌手機的受追捧程度就可以理解了。
當然任何一種病都不是一種藥單獨起作用就能治愈的,常常需要與其他治療方式多管齊下才能療效顯著。更何況病情有輕重緩急之分,病理有單純復雜之別,所以以上兩粒小藥丸對于治療選擇恐懼癥也只是有一定的療效而已,甚至對某些人來說,只能當是保健品。不信勿服。不喜可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