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大戶,名王有。良田數傾,宅院連片,衣食豐足。遇貧困者,多有接濟而不求報,有仁德,載譽鄉里。
王有愛游于集市,見乞者,皆贈錢一串,有感其恩者,曰,乃舉手之勞,不言謝。
某日傍晚,從集市而歸,至僻靜處,忽聞悉索之聲,尋之,乃路人在撿剩食而食。王有進而問曰:“先生貧困,吾可贈錢與你,切不可食之。”
路人對曰:“你乃大戶王有?”
王有一驚,“先生從何而知?”
“王有仁德,路人皆知。”路人面色從容,“然可知糧食不易?耕農寒暑操勞,血汗澆灌而得之,今不愛糧,明可亡也。”
王有感其賢良,欲贈其銀兩。
路人道:“吾非貧困,乃惜糧者!”
王有愧而退之,至家,乃立家規數條:言有不惜衣食者,怠慢惡勞者,跋扈傭人者,皆杖家法,禁食兩日。王有親實踐之,衣食從簡,善待家傭,體恤耕農……居數十年,王有名譽益甚。
后三年,大旱,人相食,餓殍遍地。王有傾盡所有,接濟災民,亦于事無補。遂遣散家傭,隨災民一路乞討度日。
一日,沿山路而行,饑渴難耐,王有恐其命將絕,欲喚家眷囑后事。忽聞牧笛悠揚,甚喜。尋笛聲而往,見一老者,氣色紅潤,鶴發童顏。乃小聲稟報:“災民王有,攜家眷路經此地,饑渴難耐,望老者施舍,他日定給予回報!”
老者笑而答曰:“可是大戶王有?”
王有驚,“先生何知?”
“王有仁德,路人皆知。”老者道,“老夫久居此地,猶與世隔絕仍聞其名,不相往來而贊其事,世人皆知王有賢德,今到老夫寒舍,實乃蓬蓽生輝!”言畢,引其前行。
行二里,忽見道旁草木繁盛,非久旱之地。入山澗,泉水叮咚,甚覺清爽。又百步,豁然開朗,茅屋草舍,雞鳴犬吠,老幼同歡,有樂而耕者,有喜而匠者,有善而商者……大同世界,概莫如此。王有暗嘆,驚其乃離世之地,羨其皆和諧之象。老者察之,笑而不語。
老者引其至一茅舍,曰,“爾等可暫住于此,寒舍雖僻陋,然衣食皆有用度,可保余年。”
王有急叩謝,“有煩老者,然不知老者尊名?”
老者笑曰:“此地皆無名,善耕則耕,喜匠則匠,愛商則商,勞而得之,取用有度,不可損耗。愛糧得糧,惜糧惜命。”
王有又曰:“此地可是老者莊園?”
“此乃仁德之家,非品賢而不得入,非德高而不得入,非行善而不得入。無有貧富貴賤之分,名利財富之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王有面露疑惑。
“吾非富豪,乃惜糧者!”言罷轉身入山林,再尋不見。
王有乃知自己遇高人,再三膜拜。
自此,王有令家眷謹遵老者教誨,從嚴管束。生活度用,自給自足,怡然自樂。后此地有德高者,謂之惜糧,后又謂之桃花源,后又謂之無名谷,不一而足。歷數千年而不衰,外人皆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