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去一個O2O公司面試,被問到一道題,說在電梯外面有兩種設計,一種是顯示當前電梯所在樓層,一種是不顯示。然后這兩種設計哪種好,為什么?
這個題目其實很值得去思考,只是當時面試時回答的不夠全面,今天再來重新梳理一遍思路。
電梯是一個產品,其最核心的需求就是把不同用戶送到想去的不同樓層,并且減少用戶等待時間,以及降低運行的成本。
對于用戶來說,最核心的需求是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到達想去的樓層,這里的時間包括等待電梯的時間和在電梯里停留的時間。
回歸到題目,所處的場景是在電梯外等待,用戶的需求就是最短的等待時間。
首先看第一種設計,也就是大多數電梯的設計,顯示當前電梯所在樓層。想象我們現在在1樓等電梯,這時我們要上去10樓,按了向上按鈕后,我們會做一個什么行為。那就是觀察離1樓最近的電梯在哪,然后排到對應的電梯口位置等待,而幾秒后這部電梯在5樓停了很長的時間,反而旁邊一部電梯已經在4樓了,這時我們又會快速的挪動到旁邊的電梯口。這個不斷調整的過程可能會有多次,直到最先到達的那部電梯開門提醒,我們才完成了等待電梯的所有過程。
如果當下的場景是等候的人很少,那么影響到不大,因為等待過程運動一下也無妨。但如果當下的場景是上班高峰期,所有的人流可能都在不斷的涌進當下可能性最高的電梯口,這時用戶的內心焦慮感會逐漸積累。尤其是當你以為最快會到的那部電梯遲遲沒有到時糾結得轉到另一部電梯等待,最后又發現還是第一部最先下來,那種沮喪感所有排過窗口隊伍的人都深有體會。
再看第二種設計,不顯示當前電梯所在樓層。想象一下還是之前的那個場景,雖然我不知道我需要等待多久的時間才能進電梯,但是在等待過程中我不再需要投入精力,我可以看手機、打電話、跟朋友聊天、看看分眾的廣告,而我們反而會覺得電梯來的特別快。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沒有一個預期的判定,不會有倒計時的那種壓迫情緒。
而對于上班高峰期,第二種設計可以形成按秩序的排隊等待,在用戶的感受上每部電梯之間不再是競爭關系,而是一種協作關系,會有很強的高效體驗。至于最后是不是遲到了,不會怪電梯這么慢,而是怪自己今天又睡過頭了。
所以僅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不顯示樓層的電梯設計是更人性化和更高效的。
個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