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到女兒的第一眼的時候,?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覺油然而生。
陌生是因為一個有著具體模樣的人兒就在你面前,這個模樣是你之前從未見過的,而你卻多了一個最親近的人。而在妻子和女兒一起從產房出來之后,這種陌生感才漸而消失。看著襁褓中的她,眼睛瞇著,頓時便泛起強烈的保護欲。
當初執意要把她一直留在身邊照顧帶看的時候,也想過自己可能會有很多麻煩和困難。她太鬧怎么辦,那自己就沒法好好工作了;得照顧她每天吃喝,而我們又剛為人父母,這些全都不懂,得上網一邊學一邊做。
終究所有的困難和麻煩,都抵不過想看著她長大,等著聽見她喊你爸爸喊你媽媽。
孩子的長大是很快的。我漸漸地發現,我之前想的東西其實都是很簡單的事情,而正在讓我的現在開始擔憂的是那些事關人生經歷的東西。當我看著女兒的時候,我時常也會想,我在她這個年齡的時候都在干什么,我在童年時期經歷的那些我一直珍視的東西,她之后會能夠去經歷嗎?
這是我每次帶女兒去公園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去想的事情。
公園里再多再好的花花草草,它終究也不是原野不是嗎?偶爾在夢中,還會見到童年時期的那田野,那片樹林,那片稻田,還有那條小溪。
小時候每個夏天,在鳥兒們筑巢孵卵時,都會捉一窩來樣,而捕捉田野上的草蜢來給幼鳥喂食便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這些經歷和樂趣,伴隨了整個童年。
但女兒估計是不會再有可以擁抱整個田野的童年了。
我在哄她睡覺的時候,時常會給她放《我們的田野》這首兒歌——這是我小學時候的歌。我在想,歌里所唱的東西,她以后還能真切地理解和感受到嗎?更不用說那首《讓我們蕩起雙槳》了。
鄉村的概念,估計在她長大之后,也會覺得這是一個歷史名詞,這是藏在歷史書久遠的東西。
傍晚時分的炊煙,鄰居婆婆對孫兒的吆喝,小伙伴們扮演警察和壞人的追逐......這些我現金依舊歷歷在目的東西,她可能都不會再有了。
我想,她大概也不會再體會到奶奶在旁晚時分滿村子去找孫子回來吃飯的那張幸福感。
像李榮浩的《老街》唱的那樣,
但是這些,都將會隨著時間和時代的變化,而逐漸消失,她也就不會再有機會去經歷。
如果說那些“舊”時光里的點點滴滴實屬無可奈何,那么有另外一些東西在我心里則有點想強行為之——我雖然不會像某些父母那樣對兒女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愿。
對于我來說,她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便足以。但另一方面,我又確實擔心甚至害怕有些東西她不會再喜歡了。我依然時常想到當初自己讀到一篇好詩好詞時的喜悅。
萬一,她以后都不喜歡了呢?萬一,她長大之后沉迷于二次元什么的呢?
這大概也是一種偏見——我雖然不是說現在互聯網上充斥的那些東西就一定不好,但我還是希望她能對“日暮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熟讀上口。
我上學的時候,還專門用一本手抄本把自己讀到的喜歡的古詩詞和古文抄寫下來,《岳陽樓記》,《滕王閣序》,《出師表》等,里面的語句都是信手拈來。
我希望等她長大后,我說“孤篇壓全唐”時,她會給我背《春江花月夜》。
在我意識到我有這樣的期望時,我確實又想過這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強求”,不是說好她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便足以嗎?
現在我終于是明白,其實父母的角色有時候真的挺矛盾的,一方面你想她快樂自由,另一方面你又覺得她必須要有這些才是完整的。你會不自覺地覺地給她做選擇,做你自己覺得是對的、理所當然的選擇。
這種矛盾大概會貫穿成為父母之后的所有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