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什么是性能測試
l用LoadRunner測試系統的最大并發用戶數。
l用LoadRunner測試系統8小時的最大業務吞吐量。
l用LoadRunner測試系統的穩定性與健壯性。
l用LoadRunner測試系統在數據達到100萬條記錄時的性能。
l用LoadRunner測試核心事務響應時間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
狹義的性能測試主要用于描述常規的性能測試,是指通過模擬生產運行的業務壓力或用戶使用場景來測試系統的性能是否滿足生產性能的要求。
廣義的性能測試則是壓力測試、負載測試、強度測試、并發(用戶)測試、大數據量測試、配置測試、可靠性測試等和性能相關的測試統稱。
壓力測試:對系統不斷施加壓力的測試,是通過確定一個系統的瓶頸或不能接收用戶請求的性能點,來獲得系統能提供的最大服務級別的測試。壓力測試的目的是發現在什么條件下系統的性能變得不能接受,并通過對應用程序施加越來越大的負載,直到發現應用程序性能下降的拐點。
負載測試:對系統不斷地增加壓力或增加一定壓力下的持續時間,直到系統的一些性能指標達到極限、 壓力測試側重壓力大小,而負載測試強調壓力持續時間。
強度測試:主要是為了檢查程序對異常情況的抵抗能力。總是迫使系統在異常的資源配置下運行。
并發測試:當測試多個用戶并用時訪問同一個應用程序,用一個模塊或數據記錄時是否存在死鎖或其他性能問題,幾乎所有的性能測試都會涉及并發測試。
大數據量測試:一種針對某些系統存儲 傳輸 統計查詢等業務進行大數據量的測試,另一種是與并發測試相結合的極限狀態下的綜合數據測試。
可靠性測試:在給系統加載一定業務壓力的情況下,使系統運行一段時間,以此檢測系統是否穩定。
1.1.2性能測試應用領域
系統的性能瓶頸定位:測試場景運行過程中監控系統資源、Web服務器資源等運行數據,與響應時間進行同步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性能瓶頸的分析與定位
系統的參數配置:通過性能測試可以測試系統在不同參數配置下的性能表現,進而找出令系統表現更優的系統配置參數,為應用系統投產提供最佳配置建議。
系統的驗收測試:系統驗收測試經常會驗證一些預期的性能指標,或者驗證系統中一些事務指標是否符合用戶期望,這時就需要借助性能測試來完成驗證工作。
系統容量規劃:通過總結系統在不同硬件環境下的性能表現,可以為系統部署時提供非常好的參考。
產品評估/選型:通過性能測試,可以對產品的軟硬件性能進行更全面的評估,選出更適合自己的產品類型。
1.1.3性能測試常見術語
性能測試常見的術語主要有并發、并發用戶數量、請求響應時間、事務響應時間、吞吐量、吞吐率、TPS、點擊率、資源利用率等
并發:一種是嚴格意義上的并發,即所有的用戶在同一時刻做同一件事情或操作,這種操作一般針對同一類型的業務,另一種這種并發與狹義的并發的區別是盡管多個用戶對系統發出了請求或進行了操作,但是這些請求或操作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并發用戶數量:并發主要針對服務器而言,是否并發的關鍵是看用戶的操作是否對服務器產生了影響。因此,并發用戶數量的正確理解是,在同一時刻與服務器進行交互的在線用戶數量。這些用戶的最大特征是和服務器發生了交互,這種交互既可以是單向傳送數據的,也可以是雙向傳送數據的。
請求響應時間:請求響應時間是指從客戶端發出請求到得到響應的整個過程的時間。請求響應時間為“網絡響應時間”和“應用程序與系統響應時間”之和,具體由7個部分組成,即(N1+N2+N3+N4)+(A1+A2+A3)。
事務響應時間:事務可能由一系列請求組成,事務的響應時間主要針對用戶而言,屬于宏觀上的概念,是為了向用戶說明業務響應時間而提出的
吞吐量:指在一次性能測試過程中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的總和。吞吐量/傳輸時間,就是吞吐率。
吞吐率:通常用來指單位時間內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量,也可以指單位時間內處理的客戶端請求數量。它是衡量網絡性能的重要指標。
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每秒鐘系統能夠處理的交易或事務的數量。它是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
點擊率:每秒鐘用戶向Web服務器提交的HTTP請求數
資源利用率:資源利用率指的是對不同系統資源的使用程度。資源利用率是分析系統性能指標進而改善性能的主要依據,因此,它是Web性能測試工作的重點。資源利用率主要針對Web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服務器、網絡等,是測試和分析瓶頸的主要參數。在性能測試中,要根據需要采集具體的資源利用率參數來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