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要趁早。
這是讀完王瀟的《女人明白要趁早》,最大的感受。
買完一本書,習慣在書的首頁寫下購買的時間,尾頁寫下讀完的時間,尾頁時間減去首頁的時間就是自己看這本書的時間。看到這兩個時間好慚愧,2014年10月15日購于亞馬遜,2017年4月15日才讀完,整整兩年半的時間,以前的自己是有多拖延呀,總是喜歡買書,可是從買到讀完能不能一本一本的來,一切都要趁早,不要拖延。
一本書真的要兩年時間才能讀完么?當然不是的,總覺得這本書買回來了,就是自己的了,不急不急,然后買回來以后就放到小書柜上面蒙塵兩年。書非借不能讀也,是有道理的。是什么時候開始明白:“永遠太遠,只爭朝夕。”這個道理的呢。可能是最近無意間看到天天向上中有一期瀟灑姐的訪談,發現這本書自己也買過,下定決心盡快看完的時候。女人明白要趁早,讀書要趁早,一切都要趁早。
蔡康永說:18歲時候學游泳你覺得太難,28歲時候有人喊你去游泳,你告訴他:我不會!18歲時候學英語,你覺得太難,28歲面前有一份不錯英語職業,你告訴他:我不會!也許你當時一句嫌麻煩,將來帶給你種種麻煩,錯過了人和事情,還有美好風景吧……
自己以前就是太怕麻煩,總覺得這個事情可以明天再做,那個事情可以后天再做,再麻煩的一些事情等以后再說吧。總覺得時間還很多,自己還年輕,拖來拖去,自己已經27歲了,想想很可怕,自己人生計劃中的27歲是現在的自己么?作者說的很對,一切要趁早,不管任何事情。
以前怕得罪人,希望自己做個甜美無害的人,就像瀟灑姐書中的小穎那樣感性地生活者,抒發自己,舒適別人,可是現在發現這樣未必能進步;現在的自己慢慢學著轉變,慢慢學著做冷靜銳利的人,就像書中的小雪這樣理性的思考者,剖析自己,啟迪別人。雖然當時大家未必會開心,可人總是會明白:誰是真正為你好,誰只是表面說說而已。就像現在的自己,更喜歡娟姐的這種溝通方式,有什么話直說,有什么事情簡單有效溝通,對事不對人。雖然在溝通中有時候有些觀點自己不太容易接收的,可后面自己認真反思反思,剖析剖析自己,也確實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需要自己去更正,避免走更多的彎路。
說起來做計劃的習慣也得益于娟姐。以前不習慣做計劃,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剛開始是被“催著”做計劃對于自己來說是個“煎熬”過程。后來慢慢習慣了,才知道這個習慣的好:隨時隨地可以做到心中有數。看看周計劃,你就知道你本周的重點工作是啥,做什么事情可以趁早不至于被打亂,特別是在辦公室這種雜七雜八的事情很多的時候,計劃顯得尤為重要。即使現在她不太問我們要這個周計劃了,可是自己還是每周一上午習慣性的做周計劃,做到心中有數,不僅僅是工作,生活也是。李鑫的周計劃需要發給我來匯總后再發娟姐,有時候他發的不及時,我也會催促。看著李鑫被催,仿佛看到剛開始那個時常被催著做計劃的自己。雖然不在“舒適圈”,可我相信,他也會跟我一樣,會收益于這個好習慣,并且感激娟姐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她催促我們的。
一切都要趁早。重要的是你上路了然后一直往下走。
相信堅持下去,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正如計劃的習慣。
書中所說的關于讀書和旅行的觀點,我特別喜歡,共享給大家。
錢夠時間夠的時候,就旅行;不夠就先讀書。靈魂與肉體,至少要有一個在路上、在別處,否則,人若是在一潭死水里溺的太久,就枯萎了。
讀書在馬上廁上總可以抽空兒,旅行卻一定要趁年輕趕快抓緊,最好是踏遍青山人未老。趁牙口好、腸胃好、膝下無兒女承歡的時候,但走無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心有余力,再和一萬個有料的人聊聊天,堪稱完美的精神生活。
人生很短暫,為什么不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呢?受這本書的影響,自己加入了趁早星人冰清在小密圈發起的《廣趁“Write?or?Out”寫作社群》,我要和趁早星人一起在寫作的路上,一起前行,開始100天每周一篇原創文章,大膽寫、公開寫、堅持寫的旅程,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相信我們都可以走的更遠。(PS;我相信自己可以堅持下去,了改掉自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陋習,也為了交的100大洋也要堅持不是。)
所幸,自己在現在碰到了這本書;所幸,明白的還不算太遲;所幸,還有20歲的尾巴可以抓;為了自己走的更遠,告訴自己一切都來得及的前提是一切都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