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和不少美國朋友或者同事聊起過近期最喜歡的電影, 我說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大家紛紛搖頭表示沒聽說過這部影片, 之后隨手翻看了下IMDB的評論確實不盡如人意. 再看有些評論提到這部影片觸及了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 雖然李安并不會用嘲諷語氣, 但是其溫和的表達和從比利林恩視角透出的觀察更為有力,就像影片剛開始說的: 你以為戰爭是去為了比自己更偉大的東西而戰? 你只是為了這些不值得的你犧牲的民眾去戰斗罷了。
整個美國社會在影片里像是一個帶著面具的縮影, 刻板, 利益至上,冷酷和虛偽. 這批大兵在一天內經歷了被追捧, 被遺棄,被欺騙和毆打的場景, 真是還不如伊拉克戰場上的敵人來的更加敬重他們.
當時看了兩遍這部片子, 心里直接的感受是比利的視角是否也代表了李安對他所處社會的感受,很多話不能直接講, 只有透過這批戰士來講了. 另一個感受是認同影片里對于美國社會觀點, 很難形容, 就好像是一個本應該是立體的社會或人群, 卻讓人覺得薄的像一張糖紙, 大家在糖紙上追崇的所謂偉大的產業也只是心靈空虛和扁平的產物.
其實李安也許簡單到只想說,他不要那么多榮耀和酒會,他只是喜歡拍電影啊。一年多之后,有個年輕人寫了一個備忘錄討論所處加州的一個公司的內部意識形態回音室,也許只是想科學的討論一下問題啊。但是畢竟,一個人的刻板印象叫做stereotyping,一群人的刻板印象就叫作大家擁護的價值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