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羅胖的《得到》app上訂閱了好幾個專欄,每一個專欄的作者都非常杰出,在各自的領域出類拔萃,專欄內容也都各有各的特色,同時幾乎每個作者都很博學,愛讀書,不斷地提高自己。但是我覺得每個人的水平還是有差異的,讓我收獲最多的當屬吳軍博士的專欄《硅谷來信》。
吳軍博士的履歷非常豐富,他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清華大學,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后來在谷歌和騰訊工作過,是著名的搜索專家,領導了許多研發項目。現在他是豐元創投的合伙人,同時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也在中國的高校擔任教職,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顧問。
業余時間吳軍博士是一個很不錯的攝影愛好者,一個古典音樂迷,一個紅酒鑒賞家,喜歡享受高質量的影視,平時偶爾會修理園子,甚至做點木匠活,每年旅游很多次。當然,他還是一個非常卓越的作家,寫過很多專欄文章,著有六套暢銷書《硅谷之謎》、《大學之路》、《數學之美》、《浪潮之巔》、《文明之光》和《智能時代》, 我最早了解到吳軍老師就是看了他寫的這些書。
其實還有很多,我有空可以再專門寫一篇文章介紹吳軍老師和從他的作品中學到的東西。這里我想說的是,很多作者的最主要學習途徑是閱讀,相比于其他的專欄作者,吳軍老師可能不是讀書數量最多的,但閱歷明顯更加豐富,所以他的文章更自然和廣博,觀點也更加新穎深刻,因為絕大多數內容都是他在研究、實踐和寫作中的心得,而不只是讀書體會。
讀書是很重要,但是不是唯一的自我提升方式,交流、工作、研究、寫作,甚至業余愛好都是提升的途徑,而且和讀書一樣重要。如果只是把讀書當做提升自我的途徑,其實進步會很慢,當我們把各種途徑綜合起來,提升得就會很快。
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自己讀書多或者喜歡讀書而有一種高人一頭的優越感。如果你覺得讀書很了不起,那可能是受到學校和媒體的影響,但學校和媒體都是讀書人辦的,這是個小圈子。有些人讀書不多,仍然可以把自己的事做的很牛逼;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仍然普普通通,就是那句“懂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所以千萬別覺得自己讀書多就了不起。
其實這個世界除了書上寫的還有很多其他東西,這些東西沒寫在書上可能是因為還沒來得及寫,也可能是因為知道它們的人并沒有寫書的意愿,那就需要通過其他途徑才能了解。
而且讀書和領悟是兩回事,就和吃了飯不一定就會長胖一樣。讀書不應該是學習的終點,而是起點,是思考與行動的起點。
我在一本書里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大多數的書都是想騙你,說服你,將作者的觀點售賣給你,和作者斗智斗勇是最有趣的事情,所謂見識和眼界的增長,大多來自這種斗爭。如果書上說什么就信什么,甚至還滋長了一些傲慢,那就真是成了“書呆子”。
在書中看到了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的時候,和巴菲特的距離大概還差了十萬八千里,想要學會投資理財還需要自己去查閱更多的資料,看到不同的思想,做更深入的思考,和大牛去交流討論,甚至還要在市場上“交點學費”,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認知,才能初步形成自己的投資理財體系。
在書中看到自我精進的方法,自控,習慣養成,早起,健身,冥想,番茄工作法等等,一定要去實踐,過程中會發現不一定完全適合自己,可能發現自己根本就做不到,做不到就要觀察自己,反思為什么做不到,如何改變才能讓自己做到,然后不斷調整自己,只有在行為上真的有所改變,讀到的方法才有意義。
如果把讀到或者知道作為終點,那讀和沒讀差不了多少。
喜歡讀書是好事,畢竟這是一個我們很容易接觸到的提升途徑,但是一定要記住,讀書不是最了不起的事,我們仍然需要保持謙卑,通過各種途徑去學習,去改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