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為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啟示錄。
先說下本書的背景,啟示錄的作者是Marty Cagan(美國),曾經擔任網景副總裁、eBay產品管理及設計高級副總裁。同時也創建了硅谷產品集團。基本上是全球的產品管理專家。
而本文則是他回顧自己二十多年來從事產品管理工作的經驗分享,介紹了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品經理應該如何正確地做事。
順便提一點,啟示錄是國內譯者給出的名字,原名則是?How To Create Products Customers Love,既如何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
實際上,即便從現在看來,啟示錄的定義也是很明確。它會讓你從整體的角度去了解產品經理的職責。好的觀點依舊延續,未來也是這樣。
由于啟示錄的子章節較多,同時為了不影響原書的整體框架,整理了下圖,雖然簡單,確是經整理過的,下面會具體說明:
(備注:圖為啟示錄的整體思想的結構圖,做了目錄的結構要點)

第一部分:人員
主要就講了三件事,當然如果從團隊管理與協作來看,看作一件事也不為過。
團隊組成、產品管理和產品經理管理。
團隊組成
闡述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各個組成人員和相關職責。提到了產品經理、用戶體驗設計師、項目管理者、研發團隊、運維團隊、產品營銷人員等。
實際上,少了一個較為重要的角色,測試人員。既專門對研發出的產品進行測試,問題提交等人員,它其實是單獨的部門,不屬于研發管理。而產品營銷人員更多做的是產品運營者所做的事情,實際上就是互聯網運營從業者。
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其實從整體看也是由產品、技術、運營構成,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進行專門闡述過。
產品管理
在這個模塊里,提了三個點,產品營銷、產品設計和軟件開發三者在產品管理的定義。
書中提到產品管理和產品營銷中也指出一個觀念,就是這兩者所做事情的差異化,基本上是一個相互合作的模式。兩個關鍵點:一定要有全權負責定義產品的人,具備的產品一定是有價值的。在這基礎上才是研發團隊的優秀才會發揮出來。三個點的說明如下:
產品營銷:如何推廣、維系用戶等,可以理解為將產品價值發揮最大化。
產品設計:更多的是用戶體驗設計這一層,具體也分為用戶研究、交互設計、視覺設計和原型制作。一句話講明就是如何將產品需求轉換為可理解的設計方案。
在產品設計中,提出一個概念,即用戶體驗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這點其實有個前提,就是產品需求被大眾認可或者存在需求競爭關系。第一要義仍然是解決什么問題。
軟件開發:正確地開發產品需求,完成可具體使用的產品。既將方案用代碼等邏輯做出可供用戶使用的產品。
產品經理管理
這塊主要闡述了對產品經理成員的管理,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需要什么特質,如何評估產品工作,產品經理如何協調等。
首先特質上作者列出了十來條要素,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對需求的理解,這點毋庸置疑。評估產品工作倒是有個新的方法,既nps,用戶凈增長值。簡單理解就是產品覆蓋用戶有多少比例用戶會去主動推廣你的產品。這和最初的簡單注冊量、訪問量還是有些差異化的。
協調層面其實更多的條目都是以理解的層面去定義。切記,所有的爭論、合作的前期都是雙方的相互理解,無論產品經理針對的是同事還是上司。
第二部分:流程
流程是啟示錄的重中之重,如果你是一名很產品經理,你能很快看到很多產品的一線流程工作和經驗分享。如果你是開發團隊其他成員,也能去深入了解產品策劃這一重要的環節,這會使你易于理解一些產品方面的工作,也會更加利于合作事務的開展。
作者也是專門花了20個子章節去闡述,為了方便理解,將劃分三個模塊說明。
需求定義:
說明一件事情,通過評審、調研、發現問題來確定真正的產品需求,評估正確的產品機會。其實從現在的互聯網產品的模式來看,本質上也是一樣的。首先在策劃產品過程中就要去定義產品解決的問題、市場復雜關系等。而作為產品經理,更多的其實考驗對綜合信息的判斷。
換句話講,最終產品需求來自各方意見,如運營、市場、內部反饋、用戶、上司等各種角色。產品負責人則根據眾多因素拆解出具體的產品需求,這是產品策劃的地基階段。
在需求定義期間,作者所闡述的用戶邀請,角色的確定與調研等。其實都是目前主要互聯網公司的需求測試方法,現在常常以用戶場景這個概念去深化理解進一步的產品需求。
產品策劃:
產品策劃是流程部分的中間部分。重要說了一些產品策劃的注意事項和方法。主要為文檔的輸入輸出、產品(原型)測試的一些流程以及產品經理對不同開發模式的理解。
在研發團隊的眼中,文檔始終是具體開發參考的對象。盡管很多工程師很少看文檔,但作為產品經理必須要細化。所有細節性的東西都將在文檔中闡述。因此高要求是必然的。
產品測試的流程給我的印象較深,重點說了高保真原型的意義。即使到現在為止,高保真原型在國內也常常得不到很好的實踐,主要是因為時間的緊迫和產品策劃團隊不完善導致。這塊還是要重點說明下,產品經理的主要職責還是去定義產品需求,而原型更多的是體現層面。因此,必須要高保真也不一定完全對,總之在適當的環境下做正確的事情。
關于敏捷開發和瀑布流開發各有優劣,由于不同團隊面臨的環境資源都不同,最主要還是找到更為合理的開發模式去驅動開發團隊。但一定要去理解每種方式的差異化。
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是流程的最后兩個章節,說明了在創業公司和大公司產品經理的側重點。前者更多是定義高質量的產品原型、文檔等,后者則是驅動公司資源實現產品價值。對于一些產品運作的方式,還是很值的借鑒的。
第三部分:產品
最后一部分作者從蘋果公司的產品開發模式談起,講了新技術、情感對產品的趨勢影響,以及企業和平臺類型產品的差異化。其實更多是一些擴展的層面,作為了解即可。
關于作者對于蘋果公司的四點借鑒經驗(硬件為軟件服務、軟件為用戶體驗服務、用戶體驗為情感服務、產品為需求服務)中,可以發現,最終所有的因素都要落地到需求服務上,這的確是個核心的點。
關于新技術這一篇,重點說明了技術對于產品的影響。而現在又常常說到產品經理是否懂技術這個環節,其實這個問題不用糾結。真正的理解溝通才是前提,技術方向很多,無論懂不懂,都一定要找到與技術對接的點。同時要了解新的技術趨勢,因為很多時候技術的驅動帶來產品形態的變革。
情感主要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以第一角色去定義場景、發掘需求。現在常常看到多少演講也常常拿人性來類比產品需求,其實情感方面可以去考慮,但不能將人性過多迷惑一些產品深層問題,最主要還是需求理解,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最后一點說了大眾和企業級產品的差異化。作者針對每一種類型,列出了很多條規則和要點。如果從整體的角度看待,大眾產品看重的是服務、隱私、互動性,企業級產品更注重實用性和穩定性。事實上,目前大多數的產品都不超出這兩個范圍。
第四部分:總結
該部分主要說了兩個點,實踐的經驗和反思的示例。更多的是闡述產品經理該如何更好總結、反思。從整個互聯網產品發展角度來看,產品類型的多樣化也必定要保證產品團隊本身把握持續學習的態度。
啟示錄讀了好多遍,還是發現了不少精彩之處。不過,最后還是要闡述一點。書更多的是思維的擴展和理解,帶來一些新的思考和啟發。不過,無論作為產品經理還是相應開發團隊,更主要的還是根據自身環境去采取相應的策略,探索更為重要。環境資源不同,打法規則自然也不相同,但本質不變,都是為了打造好的互聯網產品。
“時間殼”文章均為一線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摘錄等,尊重原創,閱讀價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