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下課后接到室友的電話,讓我去圖書館幫他借本書。穿過食堂到圖書館的小徑,撞見了兩只鴨子在湖岸邊戲水,驀然想起了一幅畫,并不是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春江晚景圖,而是一幅名為《小憩》的畫。
這幅畫的作者是一個十來歲的女學生,她畫好之后,還差一個名字,就可以上交比賽。于是找她堂哥——也就是我的室友幫忙取名。室友又找我幫忙,我看到了那幅畫:
一只鴨子如履薄冰地站在一個漂浮在河面岸邊的樹枝上,另一只鴨子浮在樹枝旁,岸邊充斥著瘋漲的水藻,沉浮著各種生活垃圾,一個破爛不堪的繩網圈住了這一隅之地,兩只鴨子透過網孔,目視遠方,夕陽西下,一片暈黃灑在澄澈的河面上。
看到這幅畫的第一眼,我有種莫名的震撼。我心中已經有一個自以為妙不可言的名字——“囚徒困境”,或者“囚徒”,又或者“困境”。之所以這么取名字,是因為當時剛好看完了《哈佛博弈論》,其中詳細討論的“囚徒困境”正好符合此情此景,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寓考量:兩只被囚禁的鴨子即為囚徒,而網繩就如一睹墻,把“囚徒”困在里面,“牢房”的環境實在惡劣,一點都不適合棲居于此,而“囚徒”又透過那堵囚禁著自己的墻,看到了遠方的金黃色的希望。整幅畫配上“囚徒困境”的標題,一則揭露事實,人類肆意的生活造成環境嚴重的污染,對此無動于衷,總有一天,人類會發現,鴨子的處境就是不遠的將來人類的處境,人類如同囚徒一般,禁錮于斯而不自救,實在可笑,更為可悲;二則發出呼吁,呼吁每個人加強環保意識,即使做不到保護環境,也不要破壞環境;三則給予希望,透露出作者充滿人文關懷的情緒和希望,同時也是一個警醒。
但我沒有就此確定下來,我得再稍微了解一下作者以及比賽性質。我問室友:“你堂妹多大?”他說十來歲,然后我又詢問這是參加什么比賽的作品 ,大賽的主題是什么,以及這幅畫的真實性和創作緣由。了解了更多細節之后,我一時陷入一陣糾結之中。因為,這幅畫居然是一幅真實的寫生!作者只是隨意看到了這一幕就隨便畫了下來,并沒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如果只是這樣,那以上的考量,都只是我的臆想,作者根本沒有如此想法,我只得另取一個名字,想了好久好久,終還是沒有一個滿意。一直耿耿于懷于“囚徒困境”,可這么沉重的名字實在不適合一個十來歲的女生。
就在我苦思冥想之際,室友說不用了,她已經想好了,我急切地問道:“叫什么?”“小憩?!焙冒?,這樣的名字倒也符合,只是覺得沒什么深意,天真單純,果然只是個十來歲的女生。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總算從糾結之中脫離出來。
當我看到湖畔這相似的一幕,宛如身臨其境一般,緋黃的余輝灑在粉白而初開的桃花上,相互映襯著無限美好的黃昏,兩只鴨子在波光粼粼的鏡月湖畔悠閑地游蕩著,在蘆葦叢中穿來穿去,好不自在,悠然自得。我才驀然記起,那名為《小憩》的幅畫,給了我無限的啟發。我不得不承認,《小憩》要比《囚徒》詩意得多,輕松得多。于是,我又想到了蘇軾的詩中畫——春江晚景圖,竹林之外,桃花除開,早春還暖,水鴨悠然……仿佛,那個小女生,感受到了蘇子的閑適自得;而我……
食堂到圖書館的小徑,我以前總覺得上面鋪的石塊很不適宜,一點都不人性化,每走一步總會跨出一塊石塊有余,踩到兩塊之間的不大不小的縫隙中,只得刻意邁小步子。此刻,我大概明白了鋪路師傅的用意——
試著放慢步調,一步一步正好踏到每一塊石塊的中間,再進圖書館之前,把浮躁的心情丟掉,然后在湖畔的圖書館,靜謐的午后時光,抑或是難得的閑暇之余,小憩一會,翻本喜愛的書籍,享受一下漫漫人生中不可多得而又短暫的碎時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