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李嘉誠跑了》,余音嗡嗡,還在繞梁中未絕于耳,如今又來了一個《別讓華為跑了》。剛看了一下朋友圈這篇文章的閱讀,已經超過了10W+了,顯然大家的注意力還是被集中起來了,一方面是因為華為這個企業的偉大、受人尊敬,一方面也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跑了”兩個字的動態,產生了畫面感。一個偉大而受人尊敬的企業不應該會跑了的,只有失敗的、聲名狼藉的才需要跑路呢。
當然,文章寫的也確實合情合理,圍繞華為任正非的那個觀點:“高成本最終會摧毀你的競爭力。而且現在有了高鐵、網絡、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時代已經形成了,但不會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文章著重提到了深圳的房產經濟,不斷上漲的房價成為制造業的不可承受之重,正在摧垮深圳的實業,正在把深圳賴以起家的制造業逼出特區。
從特區政府的動作來看,深圳的龍崗區非常重視,因為龍崗在一份針對前兩月經濟分析的報告中反復提到華為。報告首先表示今年前兩月經濟“開門紅”,工業消費都增長,財政收入增長得更是不要不要的(增速將近50%)。但是,剔除華為,龍崗區工業產值下降14%!
再來對照華為已經遷入的東莞的情況,東莞2016年年初就喜滋滋地對外宣布,2015年的企業納稅排行榜,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拿下主營業務收入和納稅兩個第一。官方未公布具體數據,但估計營收已到千億級別,納稅額在20億元左右。(2014年,華為東莞的納稅額還在10名開外,只有2.4億元。)
所以,深圳的龍崗區政府提出:
“服務華為,馬上就辦!
1、面子工程和稅收依然是執政者的第一要務。
從龍崗區政府的報告來看,他們一只眼睛看到的是不可失去的政績,一只眼睛看到的是不可失去的稅金,但似乎他們并未注意到華為外遷的根本原因,或者選擇性忽略了這個根本問題。
其實我們都明白,華為要搬遷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房價,也明白不僅僅華為如此,全國大城市的一些制造業面臨的基本情況都差不多。畸形的高房價,讓依靠工資養家糊口的產業工人無法生存,產業工人走了,制造業成本會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少。而企業盈利是第一要務,沒有利潤支撐的企業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走是必須的。
但是政府人員考慮的出發點卻是政績和稅收,害怕華為們走了,面子沒了,稅收沒了,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另外還有一個很齷蹉的例子,華為科技城的更名事件。
為什么要更名?
因為政府和開發商合起來打著華為的旗號欺世盜名,其目的還是在賣土地,還是在炒作土地,這當然讓華為忍無可忍。
有關官員還是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不但沒有看到,還在繼續推波助瀾。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種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損害長久價值,遲早要出問題。
2、華為的特權是誰給的?
為了要留住華為,吸引華為,政府就不得不釋放大量特權。那么請問,這些特權又是誰來授權的呢?是企業?是人民?還是政府中的個人?留下華為后,老百姓真的能受益嗎?
我們還看到一個普遍的案例,不光光在華為身上出現,在其他大公司也隨處可見,即大公司的特權或者部分特殊人物的特權。
深圳政府提出:“服務華為,馬上就辦!”的口號。
為了服務華為,龍崗區開出一系列優惠政策,低價讓地,圍繞華為周邊建立大量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能給的、不能給的政策恨不得都給光,為了留住錢袋子,無所不用其極,而這一切的出發點和法律依據卻是空白。僅僅用一些類似營銷的手段告訴大家:這都是為了大家好,為了老百姓著想,大河不滿小河干,要有集體主義精神,所以大家一定要支持,要留住華為或華為一樣的企業。
我們是不是可以再問一句:老百姓能有這個優惠嗎?小公司能有這個優惠嗎?
如果不能,請問為什么?
在法律上,難道我們和華為他們是不平等的嗎?因為我們納稅沒他們多嗎?因為他們是出名的,我們是無名的嗎?還是其他原因?
到底大公司特權是屬于一個法律條款還是一個政策條款?
華為得了便宜還賣乖。
而部分公職人員從沒有把這個問題闡釋清楚,甚至也根本不想闡釋清楚,到最后公權變私權,公信力變成了道德的口號,特權以道德的名義橫行其道。
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華為要跑,且由他去吧!
高地產價格,高消費一定會擠走類似華為這樣的制造業的,不僅華為如此,今后富士康也一定會出走,不僅會跑出深圳,還會跑出國內,去追逐價值洼地,去追求利潤,這個是規律,也是必然。沒有企業愿意待在一個不能賺錢的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很快就會被高房價、高消費吞噬掉,到最后政策會給無可給,大的制造業還是會出走,無可避免。
求,是沒有用的,起碼不是長久之計。
所以,長痛不如短痛,要么狠心從根本上抑制房價的上揚,降低各種金融杠桿,優惠于民,讓老百姓能夠有一個踏踏實實的消費基礎。要么進行改革,確定城市定位,走出一條獨特的城建之路。比如美國的底特律,走制造業;硅谷,走互聯網高科技;紐約走文化娛樂;華盛頓,走政治中心路線。
至于華為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且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