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再讀傳習錄的時候,恰來貴州旅游,貴州修文龍場驛陽明洞,先生大徹大悟的地方,一直的心向往之,想看看先生居夷三載的地方,可惜行程太緊,可惜扶老攜幼,沒有同好,只能遙望,不能近觀。車窗外青山一座接著一座,山完全被灌木雜草覆蓋,之在個別的山谷有梯田,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也是車開半小時看到一兩戶人家,難以想象,先生當年是怎么用腳一步步從京城量到這里!修文離貴陽五十公里,以后的某一天,我一定會虔誠拜訪。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先生曰:“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說效驗,卻是助長外馳病痛,不是工夫。”
為學的誤區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純乎天理,欲專去知識才能上求圣人,以為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圣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著工夫。
古人如先生言,講求博覽群書,講求詩詞歌賦,現在又何嘗不是,從小學到大學,數理化,史地生,認識世界的知識學不完,卻唯獨少了心靈的教育,所以我們有幸接觸心學都人,不止為著自己內心的從容,也是孩子,周圍人心靈良知的啟蒙者。
我們需努力減得一分人欲,復得一分天理,向內心明鏡邁近。
?
?
?
花草的態度看佛家心學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一花一草,皆是生命,佛家視眾生平等,便不會傷害一草一木。心學是根據心中天理來判斷,與具體事情具體問心,該去就去。如先生剿匪數年,為了百姓的安穩,也取了不少山賊的性命。如果安佛家主張,留了惡這的性命,死的是更多百姓,如此的草必須去。
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我們還是需去私欲,明心性,方可有理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