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還是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
這就要求我們,在與別人發生觀點沖突時,不要枉徒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不然帶來的結果就是,雙方一直爭持不下,誰也不肯服誰。
如果你想和對方來一次深入地談話,以達到解決雙方矛盾的目的。那么,就不要一開始就對他提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批判性意見。這樣的話語只會讓對方失去交談的安全感,也就不會再開誠布公地與你交談。
《非暴力溝通》中說道,與人對話時,可采取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樣的一個步驟,真正地做到聆聽對方內心的想法。這樣做的效果就是能激發對方說出來的欲望,從而使自己捕獲更多有用的信息,做出更有針對性的回應。
但生活中的很多人,卻往往深陷錯誤之中,難以自拔。有一個小夫妻間的案例可以作為參考:
妻子:這幾天沒睡好。
丈夫:這幾天天熱,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我有點擔心女兒上托兒所能不能適應。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這樣。過一段就好了。
妻子沉默了。
相信所有看過這段對話的我們,都會和妻子作出相同的反應。丈夫明面上的回應,倒不如不回應了。完全沒有真正地理解妻子想要表達的是什么,而只是一味地將自己的看法,告訴對方,想當然地以為自己已經和妻子進行了一場很好的“溝通”。
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心里總會有很多問題。相反,一個不合格的咨詢師,心里卻有很多答案。
曾經的自己在生活中就像案例中的丈夫一般,總是會把自己的經歷告知他人,然后予以對比和借鑒,想當然地認為對方聽了自己的經歷后,就不再自我懷疑了,就會從困惑中解脫。
直到今年看了《非暴力溝通》以及一些溝通方面的文章之后,自己才漸漸明白,什么是真正地溝通與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