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才看到這篇《中國超重/肥胖醫學營養治療專家共識(2016年版)》,推薦給所有需要的人。
以下為我整理的摘要。
體質指數(BMI)
結合身高和體重用于判斷人體超重及肥胖與否和程度的指數,計算公式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目前我國成人BMI的切點為:18.5≤BMI<24 為正常體重范圍,24≤BMI<28 為超重,BMI≥28為肥胖。
證據級別
證據級別為循證醫學用語,其可靠程度由高到低為【1a】【1b】【2a】【2b】【3】【4】。
從整合分析隨機對照試驗得出的證據【1a】
從一次以上隨機對照試驗得出的證據【1b】
從一次以上妥善設計的(非隨機)對照試驗得出的證據【2a】
從一次以上妥善設計并帶有試驗性質的其他類型研究得出的證據【2b】
從妥善設計的非試驗性質描述性研究(例如比較研究、相關研究及病例對照研究)得出的證據【3】
從專家委員會的報告或意見或權威人士的臨床經驗得出的證據【4】
限能量平衡膳食(CRD)
一類在限制能量攝入的同時保證基本營養需求的膳食模式,其宏量營養素的供能比例應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
CRD對于延長壽命、延遲衰老相關疾病的發生具有明確干預作用。CRD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1)在目標攝入量基礎上按一定比例遞減(減少30%~50%);(2)在目標攝入量基礎上每日減少500 kcal左右;(3)每日供能1 000~ 1 500 kcal。
注:kcal為能量單位千卡路里。
CRD要求飲食中脂肪占比20%-30%,蛋白占比15-20%,碳水化合物占比40%-55%,同時應當注意對鈣、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D及葉酸的補充
大豆蛋白比酪蛋白在控制體重上更優,酪蛋白是哺乳動物包括母牛,羊和人奶中的主要蛋白質。控制體重應該嚴格限制簡單糖(單糖、雙糖)食物或飲料的攝入。
對于不能將飲食完全控制到CRD的人,可以將飲食結構盡量靠近CRD。
低能量膳食(LCD)
一類在滿足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水這五大營養素的基礎上,適量減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將正常自由進食的能量減去30%~50%的膳食模式。通常需要在醫生監督下進行。
極低能量膳食(VLCD)
通常指每日只攝入400~800 kcal (1 kcal=4.2 kJ)能量,主要來自于蛋白質,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受到嚴格限制。機體處于饑餓狀態,因其能引起瘦體重減少、痛風發生風險增加以及電解質平衡紊亂等不良反應并不作推薦。該方法必須在醫生嚴格指導下進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高蛋白質膳食( HPD)
高蛋白質膳食是一類每日蛋白質攝入量超過每日總能量的20%或1.5 g·kg-1·d-1,但一般不超過每日總能量的30%(或2.0 g·kg-1·d-1)的膳食模式。
輕斷食模式
也稱間歇式斷食,一類采用5+2模式,即1周中5天相對正常進食,其他2天(非連續)則攝取平常的1/4能量(約女性500 kcal/d,男性600 kcal/d)的膳食模式。
運動
運動對減肥的影響取決于運動方式、強度、時間、頻率和總量。2013年美國關于成年人肥胖管理指南推薦,增加有氧運動(如快走)至每周150 min以上(每天30 min以上,每周的大多數天);推薦更高水平的身體活動(每周200~300 min),以維持體重下降及防止減重后的體重反彈(長期,1年以上)。
有氧運動對降低內臟脂肪有顯著效果(較之抗阻運動),不同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對腹型肥胖可能均具有減肥效果。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鐘的運動量為有氧運動,要求每次鍛煉的時間不少于30分鐘,如慢跑、騎自行車等。
抗阻運動指的是肌肉在克服外來阻力時進行的主動運動,如杠鈴彎舉、直立提拉、躬身提拉、臥推、過頭推舉、仰臥起坐、深蹲起、啞鈴提踵。
心理干預
生活方式干預作為基礎治療,是一種囊括營養、運動、認知-行為及心理多方面的綜合干預模式。認知-行為及心理干預是通過調整超重和肥胖患者的生活環境及心理狀態,幫助患者理解和認識體重管理、肥胖及其危害,從而做出行為改變。其中包括自我監控、控制進食、刺激控制、認知重建和放松技巧等。
體重保持
機體存在多種機制調控能量平衡以維持自身體重相對穩定,通常減重計劃結束后一年,大部分人會恢復已減掉體重(復重)的30%~35%,4年內基本恢復到減重前水平。
進行高強度體力活動(如200~ 300 min/周),規律監測體重變化(如每周或更加頻繁),并保持低能量飲食(維持更低體重所必需)對保持體重有幫助。
兒童及青少年
醫學營養治療主要通過培養兒童及青少年良好的生活習慣而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
圍孕期女性
大量研究顯示,母體孕前及孕期的肥胖均與孕期合并癥及不良妊娠結局相關,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子癇、早產、死胎、巨大兒、過期產、剖宮產、先天畸形等;遠期不良影響包括產后母體及子代肥胖,增加母嬰罹患2型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代謝綜合征的風險。
觀看原文可進入《中華糖尿病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