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大學畢業來到城市工作以后,我已經徹底擺脫了自己的出生地——農村,成為所謂的“城里人”。只是這幾年,一到假期,不管老公是否有空,我都會帶著孩子先回到他的家。
我爸爸在我九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媽媽跟著我的哥哥住在千里之外的大北方,我們每年暑假的時候住在一起,平時3.5天的假期是無法會面的。我的婆婆距離我們所在的城市就一個小時多的車程而已,來去自如。
但是,我頻繁回來,不只是因為距離近的原因。
隨著時間的增加,越來越不喜歡城里不分白天黑夜的喧囂,哪怕凌晨1.2點,你都能聽到馬路上風馳電掣的車流聲,聽到樓下大排檔推杯換盞的應酬聲。
城里的夜,甚至比白天更明亮,刺眼的路燈光,睜大眼睛注視著夜晚的一切。我好喜歡鄉下的夜晚,那是一種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是比最黑的頭發還要濃黑的夜。到了晚上6.7點,到處都是以前濃密的漆黑,是死一般的沉寂,偶爾傳來一兩聲的犬吠,讓寧靜的夜晚更顯得靜謐了。
這樣濃黑而又靜謐的夜晚,到了9點多的樣子,你就不自覺地產生了要睡覺的欲望,扔下手機,頭一沾枕頭立即就能進入甜美的夢鄉,美美地睡上一大覺。早晨5.6點的時候,不用鬧鐘,沒有頭昏腦脹,你會神清氣爽地自然醒來。你更不會賴床,在空氣如此清新的鄉間,你甚至覺得大清晨賴在床上是一種罪過。
在鄉下,可以擁有一夜充足的睡眠,這是我喜歡鄉下的第一個原因。
除了睡眠,國人最重視的似乎就是一日三餐了,即便在不愁吃不愁穿的今日,國人對吃的熱衷依然濃烈如初。
在城里的時候,菜場所有的菜,大都出自大棚,為了視覺的美感和經濟利益的增加,菜農們讓蔬菜、肉食動物的生長期越來越短。45天可以出售的雞,涂上避孕藥的黃瓜等傳言雖然一再被辟謠,但是城里的葷素菜沒有天然的香味,倒是真的。甚至有時候,你都不知道吃到嘴里的是什么,所有的菜味道似乎都差不多,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呢?
回到鄉下就不一樣了,新鮮的食材隨處可見:逆天的絲瓜、屋頂的南瓜、路邊柵欄上的豆豆,門口當季的各種蔬菜……
要吃肉,抓只雞,要吃菜,門口隨手一摘,要吃蛋,雞窩里一摸就可以了。用自己親手種的各種食材做成的各種菜肴,都是那么純香的味道。
早晨,抓把米,放一把豆,熬出來的粥晶瑩剔透,尚未端起來,一陣淡淡的米香就撲鼻而來,喝一口,黏黏的滑滑的,整個口腔都能體會到這絲般的潤滑,這種潤滑順著腸道進入胃里,霎那間溫暖的感覺超級全身。那一刻,你會突然敬畏這土地,這大自然,敬畏這碗里的每一粒米,她們帶給人類生命的源泉。
一碗粥尚且如此,就不要說那雞肉的鮮香了。昨天,婆婆一早起來,去雞窩抓了一只公雞,拿來一把剪刀,一手抓住雞的翅膀和頭,一手用剪刀去剪它的脖子,嘴里念念有詞:雞,雞,你莫怪,殺你做道菜。瞬間,雞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成為人類的食材。擇毛,清洗,剁塊,燉燒……十幾分鐘以后,那濃濃的肉香讓你的肚子忍不住嘰里咕嚕地叫個不停,嘴饞的孩子聞到這個香味甚至口水直流,連門口的小狗都忍不住一嗅再嗅。一個小時過去,當一大盤雞肉端上桌子的時候,你會不顧形象,用手拿上一塊,放入嘴中,又燙又香,那個時候,你感覺天下最美味的莫過于此了。
睡好吃好,白天,你可以到田間拔草,到小河邊捉螺獅,到門口土地里挖蚯蚓喂鴨子……總之,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你不會再無聊,也不會捧著手機一遍又一遍地刷著與你無關的朋友圈,無聊地偷窺別人的生活。
最后,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婆婆是一個人居住,不習慣住在沉悶的城里。但是,她的年齡大了,肯定希望多和兒孫呆在一起。于是,一有空暇,我們就會回來陪她。我和孩子回來的次數,比老公回來的次數都多。因為這個,老人腰板挺直,成為方圓十里眾多老太太羨慕的對象:多好的福氣,兒媳婦比女兒還貼心。
大家只看了我們對老人的陪伴,沒想到,回到鄉下,也是我們對自己最好的陪伴。
陶淵明的生活,其實也是我向往的生活: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