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贛南。那是一個沒有承載過多燈紅酒綠的地方,歷史卻賦予了它獨特的紅色記憶,這是每一位贛南客家人的驕傲,至今那燃燒的紅色火焰依舊生生不息。故土,從上個世紀開始,便一直保留著太多風習舊俗,在家鄉冬季的小鎮里,無論是寒烈的大風吹皺了這江南水鄉千家百巷本來的古樸清雅;還是歲末年關將至,潮濕的青瓦石道浸染了無數的幽靜夜火,但不管怎么的轉化變遷,屬于它的那份味道一直飄香。
家鄉有一種叫人難以忘懷的食物,叫做荷包肉。不同于家常飯菜的平凡,人們于它最多的品嘗只在逢年過節抑或婚喪嫁娶的重大日子里。那是屬于這一片小城獨有的記憶,它從那些陳舊的晚清年代開始便一直在這片熱土散發著香味,至此,這份香甜成為了老家人思鄉念想的深深寄托。倘若有人家有了喜事,在宴請親朋好友的時候,總會捎帶上一個擅長制作荷包肉的師傅。制作荷包肉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記憶里最初對于它的印象,是在堂哥結婚那天。那是年幼的我,看見了三四個人正圍著一個簡單砌成的小磚堡,那個小小的土堡和我一般高,在它上面,卻架著一層又一層的蓋籠。烈火在里面燃燒著,映著那幾位師傅的歡樂的臉龐,也許制作這樣一份美食本身就和喜事一樣快樂。一陣細風輕輕掠過,把大火蒸騰著的香味帶到了我的身邊。荷葉與淀粉豬肉混合出的迷人香甜,給我了太多沖擊。這是一個在喜事里別樣的驚喜,大人們時常說,再多禮錢都比不了這份久遠的味道。
這是小城里約定俗成的規矩,縱然時光流轉,時代變遷,但這份傳承卻一直被注重地保護和發展著。
葉包一塊肉,回籠再蒸,整籠連葉上桌,蒸的菜肴,一派清香,別有風味。在桌上就坐的長輩們往往會制止我們這群小孩子迫不及待想吃它的欲望。在他們眼里,這也是一種舊俗。相傳,清朝乾隆時期大余人戴衙亨喜中狀元,在家中宴請眾人,慶賀之余,他讓每一位來的客人每人都帶一只荷包肉回去。從此,荷包肉又被稱為“狀元菜”,人們為了紀念這件喜事,以后逢有喜慶的時候,都會蒸上滿滿足夠的荷包肉,除飯桌上享用外,每人又都可以帶一只回去品嘗,以作今日喜事的紀念。揭開包裹著荷肉的荷葉,一份早已暗藏不住的清香撲鼻而來,人們不得不承認,這份香氣足以襯托這堂前屋后所有的喜樂。肉侍黑黃色的,軟軟的肉放在嘴里是說不出的快感。
我們早已習慣看見一張張喜悅的笑臉,也一直不會忘記家鄉熟悉的味道。那些自出生伊始便攜裹著的味道,在長成離家后又是濃濃美好的念想。我慶幸我還深深記憶著那份香甜并且一直對它念念不忘。無論是怎樣的時代,故土所呈遞的情懷足以讓你不愿長久離開它。倘若有一天你能嘗到那份香甜,請一定記得感受后看見你的笑容。